子女頑皮好難教? 教大專家3招教你應對 不用扮好人、丑人

撰文:鄺曉斌
出版:更新:

子女「百厭」時,父母一定要一個扮「好人」及一個做「丑人」?教育大學研究發現,父母應一致「槍口對外」,若父母在養育子女時能「站在同一戰線」,兒童的社交能力會相對好,有關做法甚至對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即俗稱「難湊」的兒童效果尤其顯著。
有註冊臨床心理學家認為,兒童是透過觀察學習,如父母雙方能有良好溝通,對子女的社交技巧有正面影響。

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一項調查發現,父母雙方的合作度強,有助提升子女的社交能力。(資料圖片)

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在2014年至2015年5月期間,透過問卷及訪談形式,根據每區的住戶入息中位數,將全港幼稚園分成兩組,然後在每區邀請三間幼稚園參與研究,成功收集258名幼稚園低班(K2)及高班(K3)學生,以及其家長、班主任的數據。

在父母問卷方面,問題主要圍繞教育孩子方面是否有足夠溝通、家長與子女之間是否有良好互動等,部分內容包括「父母之間於教養孩子方面的溝通」及「孩子產生負面情緒的容易程度」等,當中後者便是用作分辨受訪兒童的情緒穩定程度,即俗稱的「易湊」及「難湊」。

在兒童訪談方面,研究人員則透過受訪孩子分享的感受,了解其整體社交能力。

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系主任林俊彬。(盧翊銘攝)

子女社交力較好 有利適應新環境

負責研究的副系主任林俊彬表示,調查結果發現,若父母雙方的合作度強,能站在同一戰線,並保持緊密溝通,子女的社交能力會相對較好。他表示,上述「父母共同養育」的做法,對於容易產生負面情緒的兒童,其朋輩接受程度、社交智力及整體社交能力的效果尤其顯著。

林俊彬強調,社交能力能讓兒童更快適應新環境,在兒童不同成長階段均有改善空間,惟父母愈早採取措施,便能愈早見效。

應在子女面前討論至達成共識

對於有說法指,父母在教育子女時,應分別擔當「好人」及「丑人」。林俊彬認為,方法不太可取,父母反而要在子女面前突顯合作,例如在家庭成員之間出現不同意見時,不應全盤否認任何一方,應在子女面前透過討論取得共識,「唔好逃避意見不同。」

而在表揚子女的時候,要突顯父母之間的合作,例如要感謝伴侶的付出,以及透過「二手讚美」表揚子女行為。

林俊彬認為,父母在教育子女時,分別擔當「好人」及「丑人」的做法較不可取。(盧翊銘攝)

在提升子女的社交能力方面,林俊彬給家長提出三大建議:

用言語表達對伴侶的欣賞,當中應包含讚美的詳細描述,例如:「謝謝你帶孩子去公園玩,讓我有空間處理好公司的事情!」
當伴侶教育孩子時,透過言語及動作支持,例如:「(指向玩具箱)剛剛媽媽說了,玩完玩具要收好。」
「二手」讚美:當子女在附近的環境下,當面向伴侶讚美孩子做得好。 「三手」讚美:透過短訊或者電話等方式,跟正在上班的伴侶說,孩子今天做得好的地方;而伴侶放工回家後,應再「兜圈」讚美孩子:「爸爸同我講,你今日做得好好喎!」此舉能讓子女明白父母消息互通,以及雙方有合作。
運用「二手」及「三手」讚美鼓勵孩子
臨床心理學家朱嘉麗相信,父母雙方如能有良好溝通,對子女的社交技巧有正面影響。(受訪者提供)

曾有個案父母關係差 兒童越「百厭」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朱嘉麗亦指出,曾接觸一個家庭,父母關係惡劣,導致個案中的兒童社交技巧亦相對較差,更會透過不斷洗手及其他頑皮「百厭」的舉動,希望吸引父母的關注。

不過,朱嘉麗表示,兒童是透過觀察學習,相信父母雙方如能有良好溝通,對子女的社交技巧有正面影響。她建議,父母雙方均可恩威並重,並一定要有「好人」及「丑人」之分。

對於仍處學前階段的兒童,朱嘉麗建議,父母給子女說故事或玩手偶玩具時,應多描述箇中人物的情緒、感受,以及讓子女表達感受,使他們了解不同想法,提升其社交解難能力。

《香港01》App,為你送上最全面新聞報道!
立即下載:
http://bit.ly/HK01_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