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冷知識】五六月大雨雷暴多 皆因低壓槽中的這種細胞?

撰文:香港天文台
出版:更新:

(原文取自天文台網頁,大小標題、引言及內文,經過香港01編輯修訂)

夏天,為大地帶來雨水,伴隨著閃電雷聲,對市民造成不便,但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原來是低壓槽。

受地理環境、季節變化等因素影響,地面氣壓分佈一般並不均勻。氣壓較四週為低的地區,稱為低壓區。從低壓區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稱為低壓槽。有鋒性的槽(槽的兩邊有冷暖氣團的差異),視乎槽的移動方向,稱為冷鋒、暖鋒或靜止鋒。在華北地區,尤其在冬季,低壓槽通常以冷鋒形式出現,由東北向西南伸展,自西向東移動。在華南地區,低壓槽通常為東西走向,自北向南移動,推向南海北部。冬天鋒性較強,在天氣圖上多以冷鋒形態出現。到春天及初夏鋒性較弱,五、六月便是華南低壓槽的旺季。這些月份,夏天西南季候風正向北進入中國內陸,其前沿的位置往往就是在槽線上,故這時候的低壓槽也被稱為季風槽(monsoon trough)。

人望高處,水向低流。空氣則朝氣壓低的地區走。不同的氣流在低壓槽上匯聚,空氣被迫上升,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成雲及雨。在適當條件下更可能有雷暴發展。

低壓槽伸延數百公里,但惡劣天氣主要是來自當中面積數十平方公里的對流細胞(convective cells),這些細胞的生命史只有短短數小時。故此暴雨警告的有效時間通常不會太長,不像熱帶氣旋警告訊號一掛整天。但如果低壓槽移動緩慢,其盤踞的地區便會經常受新發展的對流細胞影響,惡劣天氣便持續不散,大雨連場。

1997 年 6 月 4 日暴雨影響華南沿岸的衛星雲圖及地面氣壓圖 (香港天文台)

原文:低壓槽

作者:香港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