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河自盡不死 自殺過來人周佩波授救人之技:多聆聽 多關懷

撰文:黃偉倫
出版:更新:

學業壓力、家庭爭執、朋輩不和等林林總總因素,都可能令學生帶來重重壓力。社企「加油香港」創辦人兼主席周佩波,曾經年賺百萬,是大眾眼中的成功人士,惟風光背後,原來成長經歷坎坷,更曾多次自殺。
身為曾經自殺的過來人,周佩波接觸過上千名學生,當中不乏有自殺念頭者。他認為,學童自殺成因複雜,一般結合多個因素,不過解決方法始終「萬變不離其宗」,就是多聆聽和關懷。

「加油香港」今日公布調查,發現有79.1%受訪者認為,家庭是其最安心的地方。(梁鵬威攝)

出生窮困  棄百萬年薪助基層

周佩波曾經擔任傳訊公司董事,每年淨賺過百萬元,之後希望協助基層市民,開辦「加油香港」。

事實上,周佩波出生於廣西的窮鄉僻壤,生活拮据,8歲時父母離異,自始成為親戚間的「人球」,曾先後在外婆、祖父母、姑母家居住,未能享受家庭温暖;至於校園生活,同樣抱受欺凌,人生沒有令自己安心之所,「當時生活猶如在荒漠,不知何去何從。」

當時生活猶如在荒漠,不知何去何從。
周佩波憶述兒時被家人當「人球」的經歷
身為曾經自殺的過來人周佩波,創立社企「加油香港」,希望協助基層市民。(梁鵬威攝)

曾跳樹投河自盡   為妹重拾生存意志

面對生活的困苦,周佩波當時萌生自殺念頭,曾經從大樹頂躍下,又試過投河自盡,不過在頻死的一刻,腦海突然浮現一個念頭:「要照顧好妹妹」,人生突然有了生存目標,令他支撐下去。

失去安全感  致萌生自殺念頭

周佩波創辦的「加油香港」,早前展開一項調查,了解學童的安全感,結果發現,除了家庭(79.1%)、朋友圈(74.7%)及網絡(65.1%),只有57.5%及22.7%認為學校和社會,是令他們安心的對方。

周佩波表示,自己的經歷正好證明,如果家庭及校園,未能令學童安心,可以產生不同問題,社會應反思如何提升學童的安全感,讓他們感受到受保護,願意相信他人。

以自身經歷說服計劃自殺大學生

2016年時,接二連三有學童自殺,他有感而發,在Facebook分享了自己的成長故事,引來迴響,更有自殺傾向的學生找他傾訴。他憶述,當時有一名大學男生向他發訊息,講述正面對家庭、前途、健康問題,計劃兩天後自殺,並已將身邊珍貴的物品,送給重要的人。

周佩波接獲訊息後,與該男學生傾談,並相約於翌日見面。兩人相見時,周沒有太多話,只講述自己一些經歷,「九成時間都是聆聽」,然後多是點頭回應。男生盡訴心中辛酸苦困後,雖然未有解決任何面臨的問題,卻打消了自殺念頭,堅強生活下去。

有時連自殺者都未必可具體訴說真正因由。
周佩波指學童自殺成因複雜,不能過於簡化
「加油香港」,早前展開一項調查,了解學童的安全感。(梁鵬威攝)

聆聽自殺傾向者苦況

周佩波指,有輕生念頭的人,非常需要他人陪伴,單純的聆聽、關心,已經可以將對方從死亡的懸崖邊,拉回平地繼續生活。他指當年協助的大學男生,現已如常人般生活,去年致電他時,對方正在「唱K」,無暇聊天。

不能簡化自殺原因

對於接二連三的學童自殺案,周佩波表示,不能過於簡化地,將自殺原因歸咎於學業壓力問題,「每個學生都有學業壓力,但並非每人都自殺。」他認為,自殺成因複雜,可以同結合學業、家庭、健康、感情等因素,「有時連自殺者都未必可具體訴說真正因由。」

周佩波認為,要真正幫助有自殺傾向的學童,未必須要解決他們的難題,有時部分問題,如生離死別,根本就無法解決。他續指,其實簡單的聆聽及關心,已經可以為他們注入生存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