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與英學府合作設研究中心 探討肉食對氣候及環境影響

撰文:張雅婷
出版:更新:

本港5月經歷嚴重乾旱,再次敲起氣候變化警號。香港中文大學本月與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共同成立聯合研究中心,冀針對一系列環境議題作研究及提出建議,首份研究料觸及肉食者所產生的碳排放與氣候變化的關係及健康影響,並就此提出建議。

香港中文大學 (中大)與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於本月5日宣佈共同成立「香港中文大學 – 埃克塞特大學環境持續與應變聯合研究中心」,研究應對關於環境變化和人類健康與福祉的議題。(張雅婷攝)

香港中文大學 (中大)與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於本月5日宣佈共同成立「香港中文大學 – 埃克塞特大學環境持續與應變聯合研究中心」(聯合研究中心),兩校合共投放港幣二千萬元作研究經費,以研究應對關於環境變化和人類健康與福祉的議題。

健康、環境角度研究肉食影響

聯合研究中心所長劉雅章留意到內地人飲食習慣近年出現明顯變化,包括由以素為主食轉為肉食為主,中心計劃就此展開大型調查。中文大學地球系統科學課程助理教授戴沛權亦留意到,大中華區以肉食為主食,而港人長期多肉少菜的生活除了增加碳排放外,更會影響健康,這亦是中心的研究方向之一。至於研究的最終目的,莫過於設法改變市民的飲食習慣,最終對環境及健康有裨益。

中文大學地球系統科學課程助理教授戴沛權(左一)認為每個地方都應發長自己的糧食,以應付因氣候變化而導致的糧食危機。(張雅婷攝)

中心研究的議題亦包括國家重點發展的大灣區的環境。戴沛權解釋,大灣區是一個整合的環境系統,區內各地關係都密不可分。他認為糧食、健康、能源、生態和水資源這5個元素尤其重要,一旦其中一個元素出現問題,香港都不能獨善其身。以過去5月的乾旱天氣為例,由於香港和廣東地區都同樣飲用東江水、共享一個集水區。他警告,若香港缺水時,廣東地區亦面對同樣困境。此外,香港大部份糧食是依靠內地,當氣候變化令農作物失收,香港或有糧食危機。

倡發展本地農業

面對全球環境一體化,香港應與內地共同對抗氣候變化,還是要另謀對策?以糧食危機為例,戴沛權認為每個地區都需要發展自己的農業,「當有一個熱浪侵襲廣東省時,每個地方的適應力都不同,如果每個地方都可以發展自己的農業時,當另一地方的糧食或水源供應異常不足,自己地方都有機會可以保得住。」他補充,不同地區可有協同效應,互相補足。相反,若所有糧食都在同一地方生產,或會「攬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