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唱片金鐘店結業 見證時代終結 熟客:商界只看錢 缺少文化

撰文:侯彩琳
出版:更新:

唱片由黑膠至CD,曾經是幾代人的消閒首選,面對數碼音樂的衝擊,唱片業的消亡似乎已成定局。曾在香港走過近30年風雨的香港唱片(Hong Kong Records),金鐘太古廣場分店於今日(27日)結業,令不少熟客感歎可惜,有人感歎現在的商業世界,「只向錢看,缺少了文化。」

香港唱片金鐘店今日結業,不少碟迷趁機來買牒。(侯彩琳攝)

新一代鍾情光碟觸感

唱片的味道不止屬於上一代,新一代的年輕人,也會對唱片情有獨鍾。20歲出頭的謝先生專門今日趁著午飯時間專程到金鐘店拍照留念。對於在附近工作的謝先生,香港唱片是他午飯時間最常駐足消閒的地方,因此對停業感到可惜。雖然生於上網聽歌的年代,他直言自己家中也有不少唱片,喜歡觸碰光碟的感覺,「見到很多光碟堆在一起,好似一個圖書館,然後逐張選擇,比較有親切感,而平時上網就需要有目標才會知道想看哪套電影。」

謝先生表示喜歡光碟觸感,感歎結業可惜。(侯彩琳攝)

見證唱片機由暢銷到停止生產 唱片業「就如書店一樣」

常常光顧香港唱片的張先生,年輕時曾在深圳某工廠工作,而當時工廠生產的,正正就是現在越來越少的唱片機,可謂見證唱片業的興衰。來港十年,光顧香港唱片三年,從自己喜歡的古典音樂,到小孩愛看的英語動畫都有買過。喜歡香港唱片,是因為「店裡都是正版而且很全面。」

對於唱片業經營困難,他表示現在香港租金貴,不少商鋪因經營成本問題面臨結業,他直言現在的市場少了文化,「只向錢看 。」張先生回憶自己年輕時在工廠工作,工廠生產的唱片機,由一開始十分暢銷,到銷售量慘淡,再到現在停止生產,因此對唱片業經營的困難表示理,他形容唱片業「錢賺的不是很快。但是一種文化,就如書店一樣。」他覺得,人們無法阻擋科技對舊產業帶來的衝擊,但「如何讓老文化影響年輕人的消費模式」是值得考究的課

唱片的沒落 是文化的缺失

對於從年輕就用唱片聽音樂的張先生,唱片業的沒落,是一種文化缺失,他覺得唱片「對人的影響是潛在的。」即使現在串流音樂盛行,自己仍不習慣用手機聽音樂,覺得沒有「味道。」他描述「當唱片放入唱片機,整個房間都可以聽到音樂,讓人感覺舒服,有一種味道。」

鍾先生收藏過千張光碟。(侯彩琳攝)

有人見證唱片業的興衰,有人視唱片如寶。鍾先生由1980年代起便光顧香港唱片,家中收藏過千張唱片,更用電腦記錄自己收藏的每一張唱片。他覺得香港唱片的店員都對唱片很熟悉,即使不常見的唱片也能夠買到,他對結業感到可惜。

有人見證唱片業的興衰,有人視唱片如寶。鍾先生由1980年代起便光顧香港唱片,家中收藏過千張唱片,更用電腦記錄自己收藏的每一張唱片。他覺得香港唱片的店員都對唱片很熟悉,即使不常見的唱片也能夠買到,他對結業感到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