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塑據】唔係廢膠 設計師用飯盒飲管打造3米高藝術品

撰文:李穎霖
出版:更新:

塑膠餐具、飲料膠樽、包裝膠袋,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一件件膠製品用過即棄,丟去也不帶走一片雲彩,不過又有多少人公開地正視過,方便的背後為地球產生何等大量難以降解的塑膠垃圾?在香港藝術發展局及Design Trust資助的展覽Micro Civic Architecture: On Making Waste Public中,Studio Matthew Hung和團體GAAU1 UP聯手打造1個3米高的膠片小建築,讓市民和自己的生活習慣來一場反思。

該藝術品籌備接近3個月,由Studio Matthew Hung設計,GAAU1 UP團隊花2個月時間製作。發言人指,是次使用的物料「5號膠」聚丙烯(PP)都是從各區的「不是垃圾站」街站回收而來,而「5號膠」即外賣食物盒、豆漿瓶、飲管等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塑膠產品。

GAAU1 UP從塑膠堆中選取透明的膠製品,再進行碎膠、焗膠等工序,造成建築上400塊「瓦片」:「我們造的(膠片)比這數字更多,製造一塊需半小時。」而每一片「瓦片」,都相等於2個外賣盒和2個豆漿瓶。

400塊膠「瓦片」是由從市民手上回收得來的「5號膠」聚丙烯(PP)造成,每塊相等於2個外賣盒和2個豆漿瓶。(建築設計師Matthew Hung提供)

膠製的「瓦片」底下,是木製的主結構,建築設計師Matthew Hung指,小建築上有幾道門,而門和位於建築內部的膠袋被金屬線連接,當袋內的塑膠垃圾愈重,門就會被關得愈緊。

小建築的門和內部的膠袋被金屬線連接,當袋內的塑膠垃圾愈重,門就會被關得愈緊。(建築設計師Matthew Hung提供)

「人人都說要減廢、要用一個可持續的方式生活,但這價值和他們的行動之間有落差。」Matthew認為,有這落差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未有深思,一個可能只被使用數分鐘的塑膠產品,待它分解就要上千年的後果,大家亦未為意製造出來的垃圾是何其多。

垃圾的處理向來「隱秘」,並非指清潔工處理時「收收埋埋」,而是不會特別將之公諸於世。「這個城市的設計,就是要盡快帶走所有生產出來的垃圾,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們生產出來的垃圾多到甚麼地步。」Matthew說,所以當他在深水埗看見紙皮、電子廢料回收和二手天光墟,如此公開地處理垃圾時,也受到了衝擊:「他們將物品和可能需要它們的人連繫起來,這也是一種循環再用。」

Matthew希望這流動小建築可讓市民公開地看見自己產生出來的垃圾有多大量。(建築設計師Matthew Hung提供)

一談到要將堆填區、焚化爐等垃圾處理設施要興建在民居附近,居民一定會群起反對,故Matthew希望這流動小建築可讓市民看得見自己產生出來的垃圾,提醒他們源頭減廢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