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肝炎】器官移植醫生稱需交衞生署化驗需一星期

撰文:鄭翠碧
出版:更新:

數名於今年2月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同時感染戊型肝炎,香港大學微生物學部門報告指,初步懷疑捐贈的器官是傳染途徑。據了解,今次是本港首次發現經器官捐贈傳播戊型肝炎的個案,事件共涉5名受贈者,其中1人已離世。
有醫生解釋,在器官移植前,只會檢驗乙型及丙型肝炎,未有檢驗戊型肝炎,是因為乙型及丙型肝炎可演變成慢性疾病,其病毒帶有傳染性,而戊型肝炎則不會。另外,現時若需檢驗戊型肝炎,需要交由衞生署負責,需時約一星期才有結果,跟醫院可以在數小時完成乙型及丙型肝炎的檢驗不同,亦未符合器官捐贈需爭分奪秒的情況。

乙型及丙型肝炎可演變成慢性疾病,其病毒帶有傳染性,而戊型肝炎則不會。 (資料圖片)

一般戊肝患者病情輕微 血液不帶傳染性

香港移植學會會長李威廉指,根據國際指引,在器官捐贈前,只會檢驗乙型及丙型肝炎,而未有檢驗戊型肝炎,是因為乙型及丙型肝炎可演變成慢性疾病,其病毒帶有傳染性;相反,戊肝病毒只會在短時間內活躍,「一般人都可能有感染過戊型肝炎,但只會覺得少少不適,如肚脹脹等,較輕微,而康復後亦會有抗體,其血液不帶傳染性。」因此,以往在器官移植前,並無特別針對戊型肝炎的檢驗。

李威廉續指,現時要檢驗戊型肝炎,需時較檢驗乙型及丙型肝炎長,「乙型及丙型肝炎可在各大醫院的化驗室進行檢驗,若白天開始做檢驗,有時我們連夜檢測,即晚已可有結果;但現時要檢驗戊型肝炎,就要送到衛生署做檢查,較為複雜,需要一個星期才有結果回來。」不過李威廉認為,經今次事件後,肝臟、微生物學、器官移植等各方面的專家或需進行商討,以討論相關指引是否需要更新。

現時若需檢驗戊型肝炎,需要交由衛生署負責,需時約一星期才有結果。 (資料圖片)

器官移植者抵抗力較弱 需特別藥物協助清除病毒

李威廉並稱,一般人感染戊型肝炎,大多可自行清除病毒,但曾接受器官移植者抵抗力較弱,或需調節抗排斥藥的種類及份量,令感染者免疫系統增強,可自行清除病毒,他又指外國有研究指抗病毒藥亦可能對器官移植者有效。他補充,在進行各類型器官移植前,都會先檢驗乙型及丙型肝炎、愛滋病,另外因應捐贈的器官有所不同,亦會有相應的檢驗,如心臟科或會先對捐贈者的心進行超聲波檢測。

孔繁毅表示,戊型肝炎本身並非器官移植程序需要檢驗的病毒,原因是捐贈者有長期帶菌的可能性非常低。(資料圖片)

而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教授孔繁毅表示,戊型肝炎本身並非器官移植程序需要檢驗的病毒,原因是捐贈者有長期帶菌的可能性非常低。他解釋,急性戊型肝炎一般透過海產等途徑感染戊肝病毒,九成感染者可以透過自身免疫系統消除病毒,但少數人可能因服藥等因素,壓抑了免疫系統而成為長期帶菌者。

他估計,涉事的幾位器官移植者,可能因為需服用抗排斥藥,而無法單靠自身免疫系統完全消除來自捐贈者的戊肝病毒,因而受感染。一般而言,戊肝病人會被處方「利巴韋林」 這種抗病毒藥物。

周嘉歡認為,安排受贈者在不同醫院接受前期準備和手術,能避免兩對組合互相認識,並避免由其中一間醫院承擔所有手術工作壓力。(資料圖片)

而退休前任職伊利沙伯醫院腎科部門主管、香港移植運動協會榮譽會長周嘉歡醫生就指,一般在進行器官移植前,死者捐出的器官都需要經過幾個關卡,醫護人員除了檢測器官血型和組織配合外,一般都會檢驗乙型、丙型肝炎、愛滋病、梅毒等病毒,然而,戊型肝炎是不常見的肝炎,且有關戊型肝炎的檢查需時,沒可能在數小時內出檢驗出結果,所以與上述常見病不同,在器官移植程序當中不需要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