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會推幼兒教育文憑 助非華語小童學中文

撰文:黎凱容
出版:更新:

不懂中文的人在香港生活難免處處碰壁,對不少非華裔的小朋友來説,學習中文更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推行一個名為「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其中一個重點就是發展支援非華語兒童教學的幼兒教育文憑,並安排剛畢業的DSE學生擔任幼稚園的教學助理,幫助其他同路小朋友。

在2017/18學年,有28位非華語DSE畢業生選擇就讀此課程,費用全免。期間他們被安排到本地幼稚園實習6星期,擔任多元文化教學助理,支援老師教學和非華語幼童學習。負責課程的教育大學代表、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杜陳聲珮博士表示,他們最看重是參加學生的熱誠。「我哋interview(面試)都係睇學生有無心,好彩好多同學都本住我得你都得嘅諗法,真心想幫其他小朋友先報讀課程。」

幼兒教育文憑爲期一年,學生需要在兩個學期內完成10個課程和一個實習課程,共36個學分。學生每個星期需要上4天課,剩下一天就到幼稚園實習。到最後的6個星期,學生會全程留在幼稚園協助老師上課。

教材是由香港大學團隊設計,裏面出現的人物都是不同種族人士,希望可以令小朋友產生共鳴。(黎凱容攝)

有些非華語DSE畢業生本身中文水平不高,所以文憑課程須先提升學生的中文水平,再教導他們如何使用教材和進行幼兒教育。來自菲律賓的Lexli是其中一個課程參加者,她以前在國際學校就讀,華語學生和非華語學生被安排分開上課,所以她很少機會說中文,中文不算好。她去年參與此計劃,專注學習中文。在教大的中文課堂上,老師不准學生在課上說英文,又不斷有中文口語訓練,所以Lexli現在已經可以用中文和鄰里交談。「我想盡量學多啲中文字。」

陳博士表示,修讀課程的學生若表現優異,可以銜接高級文憑課程,繼續進修幼兒教育。

理工大學的中文探知館内設有互動遊戲,加入文化元素,提升小朋友對中文的興趣。(黎凱容攝)

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應鳳秀女士表示,就這個為期5年的計劃,他們一共投入2億3千7百萬港元,希望可以幫助一眾非華語小朋友。其中一個課程重點是提高他們對學習中文的興趣,所以他們特意在課程設計加入文化回應環節,融入各自的文化特色。「好似學習節日咁,你同啲小朋友講聖誕節,佢根本唔會focus到,因爲佢哋國家唔慶祝呢個節日。」

馬會作爲策劃機構,連同三間本地大學和兩間非政府組織,為學生、教師和其他持分者提供訓練和支援,讓大家一同學習如何教導非華語學生中文。「因爲無一個party可以單獨工作,大家要合作,先可以教得好。」

馬會和教大代表和4位獲得「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的獎學金得主同學一同合照。右起:「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項目副總監及教大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杜陳聲珮博士、Hena、Lexli、Sandia、Atika、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青年、教育及培訓、扶貧)應鳳秀(黎凱容攝)

據馬會資料,不計外籍傭工,居港少數族裔的人數由2006年的38000人,激增至2016年有82000人,其中小朋友的比例更佔23.6%,可惜在衆多非華語居港人士中,只有約8%的人可以閲讀中文或以中文寫作,以致平日生活遇到不少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