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活躍症】年幼愛跳跳紮人際關係差 ADHD患者靠服藥改善社交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香港大學一項研究發現,本港兒童服用「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DHD)藥物的情況,由2001年每2500名兒童有一個,上升至2015年每69名兒童有一個,升幅達36倍,反映社會對ADHD病症意識提升。
今年17歲的盧俊達(Thomas),在幼兒時已出現一系列「搗蛋」行為,包括跳爛檯凳、愛自言自語、專注力不足,後來才被確診患有ADHD。無法受控的行為,令他的人際關係甚差,至服藥後才穩定情緒,不會胡亂對旁人發脾氣,重新融入社會。

Thomas(左二)表示,定時服藥,多做運動,情緒得以穩定,逐漸改善社交生活。(勞敏儀攝)

ADHD患者表面與一般人無異,但容易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及衝動,這些症狀多數被誤會為頑皮、愛搗蛋。

讀幼稚園時遭老師投訴愛說話

盧太在Thomas 不足3歲時已發現其較好動,常招致損傷,至上幼稚園及小學時老師經常投訴Thomas愛說話,哪怕身邊沒有半個聆聽者,也不會完成所有功課。察覺兒子行為有異,終決定帶其求診,發現他患有ADHD。靠藥物治療下,Thomas才開始與朋友「溝通到」。

小三開始正式服藥

ADHD兒童常被指「坐唔定」,Thomas憶述,小時候聽到不喜歡的說話,不開心的情緒馬上反映在面上,專注時間很短,但自小三開始正式服藥後,一日一粒,專注力明顯提升,與同輩相處也日漸融洽。但是,他曾因忘記服藥,衝動症狀再現,回校後因老師誤會其未交功課,氣得馬上撕爛功課。他說,定時服藥,多做運動,情緒得以穩定,也意識到非所有人都願意遷就自己的魯莽行為。

黃志基(左一)表示,成人患者在年幼時或不察覺自己出現ADHD症狀,錯失治療。(勞敏儀攝)

成人服用ADHD藥物比例亦上升

除了兒童及青少年外,成人服用ADHD藥物比例也上升。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系主任黃志基表示,成人患者在年幼時或不察覺自己出現ADHD症狀(例如坐不定、愛搭嘴、沒有耐性排隊等),長大後又或誤會自己患有抑鬱、有社交問題或精神緊張,未能對症下藥。他提醒,ADHD會增加吸毒或濫藥行為風險,帶來學業和職業成果不佳等不良影響,呼籲市民多認識ADHD,接受有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