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協理副校長:青年對老師權威對象存敵意 促品德教育獨立成科

撰文:鄺曉斌
出版:更新: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一項調查發現,大多數受訪中小學校長及教師認同德育及公民教育對青少年非常重要,但認為教育局的支援不足,難將官方資料與校本課程結合;加上校內教學工作量大,在校內發展德育及公民教育的精力及時間十分有限。
理大協理副校長(本科生課程) 石丹理分析指,青少年面對的成長危機日益複雜,當中包括對老師及權威對象不尊重及存有敵意。他認為,培養青少年正確社會價值觀,建立正面人生態度、加強其處理情緒及社交能力,都是香港刻不容緩的任務。
石丹理建議,政府應檢討及制訂循證為本的德育品格教育政策,同時應將品德教育獨立成科,並在中、小學全面推行。

石丹理(右二)指,青少年面對的成長危機日益複雜,當中包括對老師及權威對象不尊重及存有敵意。(鄺曉斌攝)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與和富社會企業合作進行兩項研究,其一項分析中國內地、台灣、新加坡、英國及美國的推行情況,並與香港的品德教育政策作參考及比較。

研究人員指,香港的品德教育發展未得到廣泛重視,並正面對德育欠缺整體規劃、德育發展未能與時並進、德育概念模糊、未被重視、推行策略不夠全面及缺乏有系統的檢討評估等挑戰。

研究報告又指出,香港目前只是以「滲透」方式,將德育品德教育融入中文、宗教等其他學科;新加坡則是將德育品德教育獨立成科,英國則將公民教育列為必修科目。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與和富社會企業,合作進行「香港中學生發展研究」。(鄺曉斌攝)

另一項研究對象則為中、小學校長及教師,了解他們對德育及公民教育的看法,包括推行德育的益處、在校內推行的情況與挑戰、政府和學校提供的資源等等。

理大在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透過10次焦點小組、每次1小時至2小時的調查方式,訪問26名中小學校長,6名中學教師。結果發現,大多數受訪者認同德育及公民教育對青少年非常重要,但認為教育局的支援不足,難將官方資料與校本課程結合。

其次,大多數受訪者認為德育及公民教育對於教師,以及學生的個人成長有裨益;但受訪者同時指出,由於教學工作量大,在校內發展德育及公民教育的精力及時間十分有限。

理大協理副校長(本科生課程) 、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石丹理表示,青少年面對的成長危機日益複雜,包括青少年暴力、朋輩欺凌、自毀行為、對老師及權威對象不尊重及存有敵意。他認為,培養青少年正確社會價值觀,建立正面人生態度、加強其處理情緒及社交能力,都是香港刻不容緩的任務。

石丹理建議,政府應將品德教育獨立成科,並在中、小學全面推行。(鄺曉斌攝)

被問及理大學生會早前到校長室樓層要求對話的事件,是否因為缺乏德育品德教育而導致,石丹理稱不評論個別事件。他表示,即使日後將品德教育獨立成科,亦不代表學生衝擊事件會絕跡,研究中亦沒有探究推行德育品德教育,與青少年對權威對象存有敵意之間的因果關係。他強調,德育品德教育能強化學生的公民社會意識,即是可以在互相尊重下,接受不同意見,「依家(青少年)就係將表達情緒,放咗喺最高位置。」

港府在2012年時,曾因嘗試推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從而觸發12萬人齊集政府總部「反國教」。石丹理承認,若當局落實推行品德教育獨立成科,可能會碰上阻礙,但他認為社會不能忽視德育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研究團隊建議,政府應檢討及制訂循證為本的德育品格教育政策,以及當中所涉及的內容範疇,同時促當局將品德教育獨立成科,並在中、小學全面推行。至於應投放多少課時、課程架構等細節,石丹理指應留待社會進一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