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屋簷下街坊互助 社福機構:摸著石頭過河

撰文:黃靜薇
出版:更新:

為期三年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由社聯牽頭,邀請社福機構負責營運,至今已有七間機構陸續推出單位。營運機構均認為社會房屋在滿足基本的住屋需要外,街坊之間亦建立起鄰里情誼,不時會為鄰舍煮飯、清潔,走出狹隘劏房的陰霾,積極拓展生活圈子。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於2017年9月推出,至今有7間營運機構於全港各區推出單位,大部分單位都由發展商提供。(羅國輝攝)

一年前,傅女士與5歲半的女兒租住朋友家的單位,惟業主加租後,朋友決定搬走,傅女士亦要另覓住處,「無廚房得100呎,但月租已四、五千元,」她亦擔憂患中度自閉症的女兒突然大叫、情緒不穩,影響左鄰右里,花約二個月仍未找到合適住處。

傅女士與患自閉症的女兒住在社會房屋,她稱感受到女兒的性格比以前外向,會主動與他人玩樂。(張浩維攝)

經社工轉介後,傅女士申請聖雅各福群會位於旺角豉油街的社會房屋計劃,入住約370平方呎的兩房單位,「心情有少少興奮,唔駛再四圍搵屋。」雖然都要與他人共住,但營運機構早在入伙前已進行配對,安排準住戶預先見面,互相分享日常生活習慣和作息,「第一次見面,已經覺得夾到。」

她笑指最開心看到女兒的轉變,由以往較沉默,到現在主動與人打招呼、玩樂,「放學返嚟,見到鄰居打開門,都會想去同人哋玩,又講多咗嘢。」

傅女士於去年底入住社會房屋,與另一個單親家庭居住約400呎的單位。(張浩維攝)

社工可即時幫助街坊

市建局去年將旺角豉油街安置大廈的14個單位,撥作社會房屋。負責營運的聖雅各福群會家庭及輔導服務高級經理黃超文表示,暫有26戶入住,主要服務對象為單親家庭。他解釋,單親家庭比一般家庭更難在私人市場尋找單位,「如果係BB更加唔租,因為怕小朋友哭喊造成騷擾,對戶主嚟講,佢無社會責任要去幫你。」

黃超文認為社會房屋對營運機構而言,是一種嶄新經驗,從傳統模式落區「洗樓」接觸街坊,變成「包租公」,走進大廈舉辦活動,當街坊遇到家居問題時可到戶幫忙,「有次停水、停電,社工一知道消息,就即刻幫街坊搬水。」而街坊有情緒問題,社工可即時跟進,發揮同路人的角色。

聖雅各福群會家庭及輔導服務高級經理黃超文認為,社會房屋對於營運機構都是一個新的體驗,至今仍在摸索如何做得更好。(張浩維攝)

回顧過去一年,黃超文形容現階段仍然是摸著石頭過河,摸索應投放多少資源及定位,他期望能夠成為一個好的範例,推動政府、私人機構提供更多社屋單位,令有需要的家庭可安居樂業。

位於土瓜灣下鄉道的一幢唐樓,共推出53個單位,社聯會負責單位翻新等開支。(羅國輝攝)

參考海外經驗 期望年輕人參與服務大部分社會房屋都以家庭為主,但亦有機構為年輕人提供入住機會。營運機構之一的救世軍於土瓜灣下鄉道推出53個單位,面積介乎600至1300平方呎,約80名街坊將於12月陸續遷入。

救世軍社區計劃高級主任馬澤淳指,其中4個單位租予18至29歲的年輕單身人士。他認為年輕人都有住屋需要,舉例指一名20歲居住院舍的男生,快到遷出的年紀,「對佢哋呢班年輕人嚟講係好困難,一係住劏房、板間房。」他期望可幫助年輕人自立之餘,亦可透過與他人共住,互相支持。

救世軍社區計劃高級主任馬澤淳期望住戶入住後,透過參加活動,建立良好的鄰里關係。(羅國輝攝)

馬澤淳又說,外國的社會房屋安排年輕人免費入住安老院舍,與長者共住及照料他們。於是他亦參考這個經驗,引入年輕人「打工換宿」的概念,入住的年輕人每星期「工作」約2至3小時,可包括舉辦興趣班、管理大廈社交專頁及群組等

未來:倡政府設立租管

社會房屋計劃至今推行已約一年,馬澤淳回顧當初收到約200份申請表,反映仍有為數不少的劏房戶住在差劣的環境之中。他期望日後政府可推出更多單位,及延長租住年期,「4人家庭普遍都等上公屋都要6至8年。」至於未來過渡房屋是否應恆常化,他稱若政府可做到「三年上樓」的承諾,過渡房屋以有「光榮引退」的一天。

不過,他認為政府須重設租金管制,保障港人的租住權,「如果租住權被剝奪,對於呢個城市仲有無歸屬感、生活仲有無盼望呢?」

上文節錄自第142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2月17日)《 社會房屋一周年   政府角色在哪裏?》。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