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醫療券】衞生當局檢討3年仍未有結果 林正財倡禁一次清袋

撰文:張美蘭
出版:更新:

長者醫療券自2009年推行至今,每年公帑開支持續上升,2017年增至約15億元,惟近年屢被揭發濫用不絕、規管不力。事隔10年,特首林鄭月娥早前公開表明,已要求食物及衞生局檢討長者醫療券是否用得其所。食衞局局長陳肇始及副局長徐德義回應傳媒提問時,均未有明確表示何時公布檢討結果,僅稱檢討已差不多完成。
《香港01》翻查資料,食衞局、衞生署於2015年已提出全面檢討長者醫療券,並說與中文大學合作檢討。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建議,應收緊每項服務的費用上限,並要求服務提供者公開收費水平,「等長者有得揀」。

林正財建議改革長者醫療券的收費模式。(資料圖片/陳琬蓉攝)

有機構着教以醫療券配貴價眼鏡及買保健品

長者醫療券受惠人數及資助金額連年遞增,相關投訴及規管不力的問題浮現。2017年有95.3萬名長者使用醫療券,共申領逾15億元,高於2016年的10.42億元,飆升44%。外界批評,有服務提供者向持醫療券的長者配貴價眼鏡、出售保健品。衞生署於2017年接獲72宗投訴,較2016年的42宗增加達七成,包括投訴計劃的適用範圍、懷疑詐騙、不當申報醫療券以及收費問題。

長者醫療券(醫療券官網截圖)

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表示,早前在委員會上曾與食衞局官員討論過長者醫療券的使用情況。他認同應檢討長者醫療券有否被濫用,「當納入正軌,(資助額)唔夠用,贊成加大。」

林正財倡部分金額劃死只能用作身體檢查

林正財指出,長者醫療券推出10年,衞生署掌握服務收費數據,認為當局可「劃條線」訂出合理收費水平。他有三大建議:第一是為每項服務設合理的「封頂價」,以免長者的醫療券戶口一下子被清袋;第二是公開服務提供者的收費水平,「等長者有得揀」;第三是將醫療券的用途「斬件」,舉例指為吸引長者接受預防性質的檢查,而非單單用作治療疾病,可將部分金額規定撥作身體檢查。

長者醫療券目前每年每名長者有2,000元,並可累積至最高5,000元。(資料圖片)

淘汰只為搵銀的業界人士「並不為過」

林正財解釋,醫療券的目的是幫助長者,服務提供者的心態不應是「靠佢(醫療券)食飯」,假如政府收緊收費模式,淘汰這批營運者「並不為過」。他又指,首間地區康健中心將於9月開幕,有專業人員提供預防疾病的諮詢服務,包括教導長者更好地使用醫療券。

林鄭月娥表示,已要求食衞局為長者醫療券作全面檢討。(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2015年已開始檢討

翻查食衞局、衞生署在2015年11月提供予立法會的文件,衞生署正就醫療券計劃進行全面檢討,包括長者對醫療券的認知與態度、醫療券使用的模式、運作安排(如監察機制)、醫療券對長者基層醫療服務的影響 (例如能否鼓勵更多人使用基層醫療的預防護理服務等 )、長者和醫護專業人員對醫療券計劃的意見。文件又指,衞生署將與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合作進行這項檢討。至今事隔超過3年,當局尚未公布檢討結果。

政府早在2009年1月1日推出長者醫療券試驗計劃,當時滿70歲長者每年獲發250元使用私營醫療服務(每張券面值50元,共發5張),並自2012年提高至500元。2013年,政府將金額增至每年1000元,試驗計劃在翌年進一步變成恒常計劃,每人每年總額提高至2,000元。2017年7月起,受惠年齡放寬至滿65歲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