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社工爸爸為助「貓頭鷹」女兒學靜心 推至社區助焦慮童

撰文:鄧穎琳
出版:更新:

正當子女希望透過父親節表達謝意時,父親的付出,未必只惠及自己的子女。有本身任職社工的新手爸爸,因年幼的女兒喜歡在晚上活動,遲遲不願入睡,漸漸累積壓力、情緒亦受影響,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接觸到靜心法後,不但令「貓頭鷹」(晚上不願睡覺)女兒放鬆心情變成「靜心BB」順利入睡;他甚至將經驗與其他家庭分享,意外地協助到一名被確診焦慮症的女童穩定情緒,說出內心感受。

幼童難以表達自己的感受,遇到不明白或不熟悉的事時,常會出現焦慮、恐懼等情緒。(張浩維攝)

幼童難以表達自己的感受,遇到不明白或不熟悉的事時,常會出現焦慮、恐懼等情緒,對希望他們安睡、快樂成長的父母而言,或會做成壓力。

本身任職社工的馬學駿說,大女兒於三年多前出生,豈料女兒經常不願入眠,他亦徹夜難眠,令新手爸爸的情緒大受影響,壓力漸增:「很有壓力,晚上睡得不好,日頭精神差,那段時間很辛苦。」

直到女兒半歲左右,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報讀了靜觀認知治療課程,學習以靜心方法冷靜自己,穩定情緒。

自女兒一歲起 帶她觀察水池助穩定情緒

學會了穩定自己的情緒,便開始推己及人,首先是他的女兒,他希望年幼的女兒不再讓情緒牽引影響睡眠及生活質素,所以他開始帶1歲的女兒去公園,讓她感受輕鬆的環境,再溫柔地向女兒說說話,抱著她觀察水池。

半歲大,很難可以要求(女兒)靜坐、觀察身體變化......雖然她未必聽得明,但好像對她頗有效......帶她去公園,觀察植物及自然環境,慢慢她會穩定、睡著,發現她的情緒穩定了,睡眠情況亦有所改善。
「幼兒靜心」facebook專頁負責人馬學駿

有了自身的經歷,馬爸爸開始「開班授徒」,參加的家庭會先作簡單的自我介紹,之後便開始有閉眼聆聽頌砵聲音的時間,亦會讓小朋友試敲頌砵,待小朋友集中注意力後,便請他們觀察附近的花草、在公園內拾數塊「想認識的石頭」,回來後會聞聞石頭的味道、觀察石頭的特點等。最後再由父母與子女做一些互動活動,增加彼此的親近機會。

+8

帶著6歲女兒參加活動的符女士坦言,女兒在幼園中班(K2)被確診輕度至中等程度焦慮症,無奈她一直找不到方法協助女兒穩定情緒。

她讀k1後對很多事物都感到害怕,就連風吹,都擔心房屋會倒下來,又擔心有小偷入屋殺了她......很易發惡夢,幾乎每晚都是哭到累才可入睡,於是翌日上學的精神差,嚴重影響生活及上學。
帶著6歲女兒參加靜心活動的符女士

女兒心情不穩時 以頌砵聲助穩定

她直言,女兒在學校有朋友,但數量不多,且常拒絕參與課堂活動;直至後來接觸到遊戲治療及靜心活動,情況才稍為好轉。她憶述,女兒首次參加靜心活動後,當晚不但沒有哭,更「一覺瞓到天光」,於是她遇到女兒心情不穩時,便會用手機播放頌砵的聲音,一起慢慢呼吸,彼此穩定情緒後,再引導女兒說出其感受,漸漸母女關係得到改善。「原來她不願意參加課堂活動,是因為認為同班男同學行為比較粗魯、動作大,而她對聲音敏感,所以抗拒。」

活動按家庭(最多帶兩個小朋友出席)收取80元費用,馬學駿解釋,首一年免費舉辦活動,卻有不少參加者在報名後「甩底」,令他難以預計參加人數,故決定收取象徵式費用,「希望增加他們參加的動力,若活動當天小朋友生病,可以轉時間或直接退錢。」至今年5月約150個家庭曾參與幼兒靜心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