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設計「垃圾魚」以紅外線偵察 減少海床垃圾保護生態

撰文:王珮殷
出版:更新:

近年來,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越發嚴重,使用塑膠製品為人們帶來便利,卻對海洋生態環境帶來不可磨滅的壞處,令人觸目驚心。在社會未來主人翁眼中,問題該如何解決?有參與「第一屆海洋公園國際STEAM保育大賽」的中學生,設計出「垃圾魚」冀以紅外線偵察垃圾後,可再收集;亦有學生將海洋垃圾和水晶膠倒模,製成魚類的立體模型,寓意海洋污染,對生態系統裡面的生物造成嚴重傷害。

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同學計劃研究發垃圾魚減少海洋廢物。(王珮殷攝)

垃圾在海洋中飄浮,不但破壞生態,亦有礙景觀。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的參賽隊伍,計劃研發垃圾魚以減少海洋廢物,構思來自發明紅外線水底汽車的Anna Du。垃圾魚可利用紅外線偵察垃圾,並收集不同類型的海洋垃圾。參賽隊伍期望垃圾魚能成為先進的海洋垃圾清理器,減少埋在海床底下的垃圾,保育海洋生態發展。

中四的張芷瑜同學表示,自己自小都有透過紀錄片了解海洋生態,了解到海洋垃圾對生態的致命影響,希望透過計劃能夠減少海洋垃圾,減低對生態系統的破壞。

聖保祿學校(中學部)的五位同學設計的「魚先生」模型。(王珮殷攝)

公眾意識不足  盼下一代拯救地球

針對公眾意識不足的問題,聖保祿學校(中學部)的五位同學設計了「魚先生」(Operation of Mr.Fishy)的產品,獲得STEAM行動項目的亞軍。「魚先生」透過魚類的立體模型,展示魚類的身體構造。模型裡的器官由海洋垃圾和水晶膠倒入模具而成,玩家甚至可以自己收集,並重用日常生活中得廢物,重新製造器官。

聖保祿學校(中學部)的五位同學設計了「魚先生」(Operation of Mr.Fishy)的產品(王珮殷攝)

就讀中五的顧梓筠表示,設計模型的原意讓玩家透過回收和重用日常的垃圾,讓他們了解海洋污染表面上沒有很大影響,但其實已經對生態系統裡面的生物造成嚴重傷害。

中四的區貝兒則指,產品主要目標是小朋友,認為他們是社會未來的棟樑,希望他們會有動力去拯救地球。產品亦加入藝術元素,鼓勵玩家自己利用模具做出手作的器官。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的同學則利用虛擬實境影片和環保產品,向公眾展示。(王珮殷攝)

透過虛擬實境及環保產品 宣傳不同保育法

來自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的同學則利用虛擬實境影片和環保產品,包括咖啡渣肥皂,環保清潔劑和太陽油,向公眾宣傳日常可實踐保育的方法。同學黃沚泓希望公眾能在家中利用簡易的方法,自製比較環保的肥皂,清潔劑和太陽油,實踐海洋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