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本港引入新生物製劑 22歲病人痕癢難眠脫皮 變皮膚平滑

撰文:陳倩婷
出版:更新:

數字顯示,香港每五人就有一人患不同程度的濕疹,濕疹復發受氣候、環境、飲食、衣物等多種因素影響。中度與嚴重程度的濕疹患者,除了身體上的不適,隨濕疹而來的心理壓力亦是無可避免的難題。22歲男患者Joseph是其中一人。他自小受濕疹困擾,濕疹是他的一部分,有時皮屑多得需要用吸塵機清理,嚴重時夜晚因太過痕癢難以入眠。
本港今年引入針對濕疹的生物製劑,患者需定期注射,新藥主要針對引發痕癢反應的個別細胞,有助令患者的濕疹症狀減少。

Joseph用藥約三個月,皮膚有改善之餘,睡眠質素亦較以往好。 (盧翊銘攝)

22歲的Joseph臉上和眼旁呈粉紅色,手腳和腹部亦有泛紅,不過他自評皮膚已較以前好轉,他訴說過往病況更惡劣:「之前係凸起,有啲一嚿嚿、一粒粒咁」,過往濕疹復發時,脫皮的情況亦會非常嚴重,在家中需不時用吸塵機清理皮屑。

Joseph的媽媽一直為他監察及紀錄濕疹發作的病情。(盧翊銘攝)

Joseph從小到大都有濕疹,未想過要「斷尾」:「濕疹咪濕疹囉,都係我嘅一部分」。對Joseph而言,這個皮膚問題帶來的最大不便,就是每次打籃球出汗後要盡快洗澡,否則會全身變得又紅又燙。他慶幸成長過程未被人排斥或歧視,反而會因濕疹而得到同路人的關心及同情。

一年前,他完成英國的學業返港,兩地的氣候差異,加上面對求職的壓力,令濕疹復發得不可收拾。日間會不自覺地抓癢,到夜晚則因太過痕癢難以入眠,致翌日無精神;他的媽媽更透露,即使他入眠後仍會無意中抓癢,聲音之大令她在隔壁的房間都聽得見。

Joseph使用生物製劑前的皮膚狀況:

生物製劑需在患者的肚皮注射。(盧翊銘攝)

患者用藥後較易入眠 皮膚僅泛紅未見腫塊

Joseph曾向中醫求診,其後轉往皮膚專科求醫,於三個月前接觸到新藥生物製劑並開始注射。受訪當日他剛從日本旅遊返港,天氣轉換令濕疹輕微復發,不過Joseph形容注射新藥約一星期後,晚上的痕癢情況已減少,至約一、兩個月後,皮膚明顯平滑,即使復發也只是發紅,並非發炎至有腫塊。

他第一次注射生物製劑時需打兩針,之後兩、三日,肩膀、頸部及腮位置均有發熱,如曬傷般灼痛,但未覺有其他副作用,雙眼的紅腫程度亦未有惡化。

Joseph使用生物製劑後的皮膚狀況:

濕疹問題令不少人困擾。(盧翊銘攝)
新藥於2018年10月底正式於本港衞生署註冊。(盧翊銘攝)

生物製劑專攻發炎因子 不傷害其他器官

翻查資料,新藥於去年10月底正式於本港衞生署註冊,至今年初陸續有病人用藥。

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表示,濕疹的症狀包括痕癢及紅疹,近年的科研發現令皮膚痕癢及紅腫的原因,是患者體內的其中一種白血球「T細胞」活躍時,會產生特別發炎因子,如白細胞介素-4及白細胞介素-13。

生物製劑抑制發炎因子以控制病情。陳厚毅續指,過往的治療濕疹方法,包括處方抗過敏藥、類固醇藥膏等,但有些藥物如環孢素,透過減低免疫力令皮膚敏感度下降,或同時可致血壓高,亦對腎功能有影響。

陳厚毅認為,藥物見效對嚴重濕疹患者的身心可帶來正面影響。(盧翊銘攝)

5%病人用藥後現副作用角膜炎

新藥每劑為數千至一萬港元,適用於中度至嚴重濕疹患者,患者需每兩星期注射一次,視乎藥效日後或可減少注射頻率。陳厚毅引述一項2016年於《新英倫醫學雜誌》的研究,逾千名病人當中,有超過一半人於注射生物製劑後16星期內,在發炎範圍及嚴重程度有75%的改善,若配合類固醇藥物使用,逾75%病人的皮膚狀況有進步。陳厚毅透露,不少人因濕疹致焦慮、情緒低落,甚至想輕生,藥物見效對嚴重濕疹患者身心均有裨益。

陳厚毅補充指,約5%病人用藥後的副作用為角膜炎,暫未知原因;而由於藥物會注射在肚皮上,針口位置會疼痛、瘀或腫脹。他又稱,暫不建議懷孕或哺乳時期的婦女,以及本身有嚴重的肝、腎衰竭人士用藥,因目前未有足夠醫學數據證實這些人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