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96%記者中催淚煙呈症狀 有市民兩周後疑患化學肺炎

撰文:張美華
出版:更新:

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爭議仍未平息,警方與市民屢發衝突,警方多次以催淚彈、橡膠子彈等武器驅散人群,至今已施放逾1820枚催淚彈。有團體今日(9日)發布研究,發現96.2%的前線記者有呼吸系統症狀,如呼吸困難,久咳,咳血等;亦有市民個案在612中催淚氣體後,持續出現咳嗽、嘔吐等症狀,其後確診肺炎。
團體亦指出,於7月28日現場記者有關後遺症狀的相對風險,比6月12日高出近1.6倍。團體呼籲警方須貫徹「最低武力」原則,停止過度濫用化學武器,或使用已過安全使用期限之化學武器。

警方近月多次發放催淚氣體。(資料圖片 / 方家遠攝)

杏林覺醒、香港人權監察,以及民權觀察聯同醫生鄺葆賢及3名港大醫科生,於8月2日至4日,於網上以回顧式資料收集逾170名前線記者於過去兩個月,警方曾大規模使用催淚彈驅散人群的示威中,接觸催淚氣體後的症狀作統計,以檢視催淚彈對市民現場人士健康之影響,及出現後遺症狀的趨勢。

研究團隊記錄研究對象,在各個現場使用的保護裝備,身處前線記者的出勤數據及其後遺症狀。鄺葆賢強調,在保障研究對象的身分為前提下,團隊暫只收集由記者提供的數據。

研究顯示,96.2%記者中催淚氣體現呼吸系統症狀。(張美華攝)

皮膚後遺症狀趨嚴重

初步研究顯示,在7月28日上環清場行動過後,大部分前線記者在離開現場後均出現後遺症,其中96.2%的前線記者有呼吸系統症狀,如呼吸困難,久咳,咳血等;72.6%有皮膚症狀,如出疹,發紅,痕癢等;53.8%有眼睛症狀,如持續流眼水,眼睛腫痛等;而40.6%有腸道症狀,如肚瀉,肚痛,嘔吐等。

研究又發現,於7月28日接觸催淚氣體後出現後遺症狀的前線記者人數及其症狀數量,明顯比6月12日在金鐘清場後為高,並在統計學上有顯著性差異。鄺葆賢舉例,於7月28日,現場記者有腸道後遺症狀的相對風險,比6月12日高出近1.6倍。另外,前線記者的皮膚後遺症狀亦愈趨嚴重,包括由以往行動過後的短暫灼燒感,進展至出現二度燒傷等狀況。

市民612被困中信外 兩周後現化學肺炎症狀

黃卓鵬表示,在6月12日金鐘警民衝突中,有市民被困於中信大廈門外,短時間內吸入至少4枚催淚彈及相關化學氣體。黃卓鵬引述該男市民指,他在6月22日左右,開始出現持續咳嗽、痰多、氣喘、發燒,甚至在病發後連續兩週,出現隔日嘔吐等症狀。

黃卓鵬指該市民在各種症狀持續大約10日後,在求診中醫無效後,再向私家西醫求診,臨床被診斷為肺炎,X光亦顯示有支氣管炎。至8月初再覆診,醫生為他開服抗生素等藥物,經一星期服藥後,症狀始減退。

鄺葆賢指,據該男市民的肺部X光,初步判斷與一般受細菌感染的肺炎有別,不能排除是化學肺炎。她續指,化學肺炎與一般受細菌感染的肺炎治療方法並不相同,後者多數開服抗生素等,惟化學肺炎則需按情況,再決定治療方案,嚴重或需開服類固醇等藥物。

鄺葆賢表示於7月28日,現場記者有腸道後遺症狀的相對風險比6月12日高出近1.6倍。(張美華攝)

研究團隊稱,警方自2014年起多番淡化催淚氣體的生理影響,稱其「只會造成短暫刺激反應」及「非致命」,不過有系統性文獻回顧清楚指出催淚氣體會對人體造成「長遠及潛在致命影響」,後果不容輕視。

團隊呼香港警方必須貫徹「最低武力」原則,停止過度濫用化學武器,或使用已過安全使用期限之化學武器,危害香港人健康以至性命安全,同時促請警方必須全面坦誠交代於每場示威中所使用化學武器的準確數量,類型,以及衡量何時施放化學武器之原則。

港大醫科生黃卓鵬(左二)指,有市民在612中催淚氣體後,持續出現咳嗽、嘔吐等症狀,其後確診肺炎。(張美華攝)

港大醫科生黃卓鵬亦建議市民,若不慎接觸化學氣體,可採取合適的保護措施,如用清水嫩底洗淨與氣體接觸到的身體部位,並盡快脫掉沾有化學氣體的衣服,以避免殘留粉末刺激皮膚。

另外,在替換衣物後可把受污染的衣服放在密封膠袋內,並要與其他衣物分開清洗。若出現嚴重氣道症状如哮喘發作,應即時到急症室求醫。而病徵持續超過數小時的患者亦應考慮尋求醫生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