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房屋】七旬老伯屈居百呎劏房 積蓄漸見底:被社會淘汰

撰文:張嘉敏
出版:更新:

住屋問題牽絆港人大半生,不少長者勞碌半輩子,退休後仍然無依無靠。本港公屋輪候冊申請宗數高達14.7萬宗,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達2.9年。
年齡已屆七十的泉叔,於獨居的百呎單位內,掛滿現居內地的妻子照片、擺放著一本本兒子的書籍。退休兩年來,泉叔坦言日子難過,不僅居住環境惡劣,更需要面對醫療問題,「無依無靠,好似係度被社會淘汰。」

年屆七旬的泉叔現居於劏房單位。(余俊亮攝)

泉叔的劏房單位於葵涌區的唐樓,每逢外出均需要路經一條長斜路,再走上位於一樓的單位。由於他的腳部有舊患,住所的地理位置往往不願外出,「一日最多落一次街去買菜,我都好想落街,搞到好似係山區咁。」全層被劃分成多個劏房單位,後樓梯滿布垃圾,採訪當日更有老鼠在天花位置橫行,衛生情況不言而喻。泉叔稱,蛇蟲鼠蟻均現蹤跡,成隻筷子咁長嘅老鼠都見過;」加上單位於低層,房內充斥渠味、食肆的臭氣,變相需要長期開著冷氣機,「水電費都要600元一個月。」

妻兒長居內地 獨居於百呎劏房

單位狹小,但泉叔將其打理得井井有條;小角落內放滿一本本書籍、掛上多件衣服,而碌架床邊更貼上妻子的照片。泉叔笑稱,自己沒有閱讀的習慣,屋內的書籍屬於其於內地就讀碩士的兒子所有,而其妻子同樣現居於內地,間中才會到港團聚。多年來獨自生活,泉叔坦言已經習慣,「我自己一個人都係聽下收音機瞓下教,自己煮食呀;一煮就煮兩餐,朝早煮埋夜晚個餐。」

斥政府:成日得個講字

退休至今已有兩年,泉叔坦言以往無想過退休後的生活,更遑論作任何打算,「退休好難,每一日都好難過。」礙於早年薪金所限,他並未有申請綜援,更無輪候公屋,現時依靠積蓄及每月數千元的長者生活津貼過活,「積蓄見底啦,咪見一日過一日。」他嘆稱政府未有顧及長者的需要,指早前心臟感到不適,「好似好大壓力咁,」故前往公立醫院求醫,但竟需要輪候三年,「政府成日得個講字。」對於未來,泉叔未敢想像;於香港終老,他拋下一句:「係度被社會淘汰。」他坦言有考慮到內地養老,「翻去大陸生活好似脫離呢個世界,」不過泉叔亦明言始終希望能留港渡晚年。

基層長者對內地醫療存疑

根據統計處於2016年發布的《居於分間樓宇單位人士》報告,全港共有約1.7萬名65歲或以上的長者居於分間單位,佔全港同年齡層的人口8.2%。接觸不少劏房戶的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成員丘梓蕙認為數字不算低,「有萬幾個老人家住喺惡劣居所,甚至進一步惡化健康。」她指過往接觸的劏房長者中,大部分因入息超越申請公屋的上限,而又不願拎取綜援,無奈續住劏房;部分則因過往曾受惠於其他的房屋津貼,及後因婚姻狀況有變而未合乎輪候公屋資格。

丘梓蕙認為,部分長者對內地醫療體制存疑,加上始終視香港為自己的家,故未有打算回內地養老。她建議政府長遠而言應加強對長者的支援,如加快長者上樓時間、放寬長者申請公屋的入息限額,及放寬對曾受惠於其他房屋津貼長者的限制,容許他們申請公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