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無工業難實戰 職訓局設計生內地廠取經

撰文:何敬淘
出版:更新:

政府提出投放逾180億元,推動創新及科技產業,又強調要把握「再工業化」及智能生產的趨勢。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秘書長戴麟認為,礙於土地成本,香港最有可能「再工業化」的在於生產線的前端:設計。事實上,本港不乏修讀產品設計等課程的工科生,然而本港工業發展停滯,學生要獲得實戰經驗、並不容易。
21名職訓局學生上月底隨協會到蘇州工廠實習,終於一嘗將設計化為實體的滋味,其中兩名學生子澄、松耀,興奮地打開蘇州工場運來的紙箱,首次親手摸到自己設計的電腦散熱座,「好開心可以擁有自己的產品,在(香港)課堂中即使會做自己的產品,也只是用發泡膠做一個『Demo』。」

由於製作需時,子澄(左)和松耀(中)來不及在實習最後一天內收到自己設計的電腦散熱座,要由實習導師茆勝(右)在晚上親身送到兩人下塌的酒店。(何敬淘攝)

為了讓本港學生深入認識工業,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及職業訓練局,合辦「飛越港蘇」體驗計劃,資助21名來自職訓局屬下分校的學生,在蘇州當地的工業公司實習三個星期。協會秘書長戴麟希望透過計劃讓學生了解工業的最前線:「炒炒賣賣的不是我們的強項,我們希望讓學生了解工業的實況,自己喜不喜歡。工業是否只是生產一件貨出來呢?不只是這樣的,工業是一條完整的生產線,當中包括設計、工程和生產等步驟。」

子澄和松耀實習的公司,在生產上已經推行自動化,工廠內的工人數目比十年前減少了很多。(何敬淘攝)

其中兩名學生子澄、松耀,被派到港資的金德精密配件(蘇州)有限公司實習,公司的強項之一,是由工程師和客戶合作完成研發產品。松耀笑言,今次實習的最大任務,是在工程部經理茆勝的指導下,在三星期內設計、製造一款電腦散熱座,過程絕不簡單,「我們原先採用一個弧形設計,但原來要做到這個效果,就要花10萬元先做一個模,成本相當高昂。」

實習導師茆勝(右)指製作電腦散熱座的過程中盡力保留子澄、松耀的概念,避免框限他們的設計。(何敬淘攝)

為控制成本,他們更改了原先的設計,也參考了市場上不同的散熱座設計,去決定制成品的斜度。最後,電腦中的概念圖成為了一件實物,他們能夠帶著自己的設計品回港。子澄認為實戰經驗有用,「學懂了真正的產品設計,真的要顧及不同的因素,其中成本計算真的很重要。」松耀則認為是次經驗讓他認清市面上的工藝成熟程度,有助日後選擇設計方案。

港生有設計潛質 難尋實戰經驗

子澄和松耀兩人以產品設計師為目標,並希望自己的產品可以獲得中國以外的客戶的青睞,甚至能打入歐美市場。職訓局國際發展處副處長岑紹彬認為香港的學生在產品設計上有潛質,但宜先透過鄰近地區,如內地工業城市去獲取實戰經驗,打好基礙。至於對於「再工業化」,他認為並不容易,因為香港忽略工業多年,業界人才斷層,相信需要一段長時間才能補充所需的人才。

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秘書長戴麟(左)出席晚會,答謝提供實習機會的公司。(何敬淘攝)

戴麟認為本港工業一直利用靠近國內和國際化的優勢,生產過程在內地有助減低成本,而本港學生有國際視野對產品的設計和開發都有幫助,肯定工業在香港有發展空間:「做工業是需要長時間的投入,如果同學願意望遠一點,回報將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