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華籍英兵 自發悼念重光紀念日 「無理由畀段重要歷史遺忘」

撰文:邵沛琳 黃偉民
出版:更新:

今日是香港重光紀念日,這一天,對於香港本土的歷史,特別是一批退役華籍英兵,有着深刻的意義。1997年後換了政權,重光紀念日的公眾假期被取消,特區政府去年更跟隨內地,將9月3日的抗戰勝利紀念日70周年定為「一次性」增加的假期。不過,無論政權如何看待「重光紀念日」,一班退役華籍英兵還是會堅持在今天,自發組織紀念活動,向香港保衛戰中陣亡的將士致敬。
退役華籍英兵組織香港善樂會主席程源基 Roger 堅定地說:「當年(二戰)有好多華籍英兵,為香港而戰,打日本軍係犧牲好多人!」他續稱:「我哋(華籍英兵)思前想後,無理由畀段重要歷史遺忘」。

當時日皇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英軍在彌敦道繳去這班日本兵的兵械。(Roger提供)

3年零8個月的黑暗日治時期

這名日本將軍於1945年8月15日被押送到當時港督府簽署投降書。(Roger提供)

重光紀念日是香港重要歷史的一部分,1941年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宣佈投降,香港被日軍攻陷後,進入3年零8個月的黑暗日治時期。直至1945年8月6日,美國於日本廣島市投下一枚原子彈,三天後再於長崎投下另一枚原子彈。同年8月15日,當時的昭和天皇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亦宣告結束。

三年八個月淪陷期 無名士兵為港捐軀

重光紀念日的意思為「重現光明的日子」,對香港人有着深層次的意義,對華籍英兵而言更是一段重要的歷史。當年約160名華籍英兵參加香港保衛戰,由香港遠赴桂林,再在英國軍隊掩護下,抵達印度受訓,再去匯合英國軍隊及國民黨對戰日本軍。Roger 堅定地說:「當年(二戰)有好多華籍英兵,為香港而戰,打日本軍係犧牲好多人!」

每個市民都知道歷史真相,市民眼睛都係雪亮,唔會盲目相信人哋寫乜!
Roger 程源基 退役華籍英兵
柴灣歌連臣角墳場西灣戰爭墳場,為紀念二戰中陣亡的士兵。(黃偉民攝)
柴灣歌連臣角墳場西灣戰爭墳場。(黃偉民攝)

官員撰文東江縱隊 二戰時有重大貢獻

香港保衛戰於二次大戰甚為重要,保衛戰奪去多個軍人性命,士兵為了保家衛國,不顧一切到戰場奮勇殺敵,當中更有加拿大、新加坡、印度及英國士兵幫忙,當中加拿大士兵更是全軍覆沒。

近年有內地及本地官員,於公開場合談論及網上撰文指,東江縱隊於二戰時貢獻最大,多次營救出被俘虜的士兵及盟軍,字裡行間有抹煞其他士兵功勞。Roger 有感而說:「如果佢哋(東江縱隊)咁樣講(貢獻最大),對犧牲嘅士兵有少少侮辱,每個市民都知道歷史真相,市民眼睛都係雪亮,唔會盲目相信人哋寫乜!」

我哋(華籍英兵)思前想後,無理由畀段重要歷史遺忘,所以着手辦紀念活動。
Roger 程源基 退役華籍英兵
程源基Roger為華籍英兵的特級上士。(Roger提供)
8月28日香港重光紀念日儀式。(香港樂善會facebook專頁)

重光紀念日被遺忘?

近年,特區政府相對着重9月3日的「抗日戰勝紀念日」,當天會有不同政府官員及軍部團體出席紀念活動。相反,每年八月最後一個周六的重光紀念日,在回歸後,其公眾假期已被取消。過去的重光紀念日由義勇軍舉辦活動,至去年由《香港樂善會》接手。

Roger認為,抗日戰勝紀念日與重光紀念日,兩個日子各有不同意義。他雖然強調,每個政府有自己政策,會否關注香港歷史一部分,由當事人自行判斷。但他也不忘補充,一班華籍英兵,多年來也一直堅持,在每年的重光紀念日,自行舉辦活動,悼念在二戰陣亡的軍人。

Roger近年更與一班華籍英兵成立《香港樂善會》,推動跟華籍英兵有關的活動及介紹歷史,「我哋(香港樂善會)思前想後,無理由畀一段重要歷史就咁遺忘,所以就着手舉辦紀念活動。」他們希望讓公眾參與,喚起大眾了解這一段漸被政府漠視的香港歷史。今日早上11時正,他們會於柴灣歌連臣角墳場西灣戰爭墳場,進行香港重光紀念日儀式,向香港保衛戰陣亡將士致敬。

軍隊小資訊

於中環香港大會堂紀念花園「神龕」。(黃偉民攝)

地面擺罌粟花花圈 紀念陣亡士兵

在中環香港大會堂紀念花園,有一座白色小屋名為「神龕」,用作擺放1941年至1945年間陣亡的戰士名冊,白屋內寫有「浩氣長存,英氣宛在」,地面更有多個由不同團體致送的花圈。紅色的花朵圖案,是重光紀念日的標記。花圈為膠製罌粟花,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聯邦國家用作紀念陣亡士兵,而花中間黑點,代表子彈穿過花時留下的子彈痕迹。但紀念花園的神龕,只於每月首個星期日開放給公眾,即全年常規開放只得12次,如「抗日戰勝紀念日」就會用作進行紀念儀式。Roger表示,英國通常會長期開放相關的紀念館。

地面有多個由不同團體致送的花圈。(黃偉民攝)

華籍英兵代表着香港一段歷史,回憶軍旅生涯,這批「老兵」當中,有人曾勝出英國的射擊比賽,有幸與英女皇共進午膳,有人曾被派遣德國憲兵,當年移交主權前,一班退役華籍英兵仍不時回憶、細味屬於自己的少年時代。

Benson康偉佳中學畢業後投身華藉英兵。(黃偉民攝)

年幼加入華籍英兵 展開軍人生涯

訪問當日烈日當空,三位退役華籍英兵,穿上整齊的軍人制服畢直地站著,相對記者滿頭大汗,他們沒一絲動搖;今年62歲的Roger,為華籍英兵的特級上士,當時Roger畢業後投考警察,但當時警察貪污腐敗,父親阻止他加入警隊,於是投考華籍英兵,並於1973年入伍展開長達18年半軍隊生涯,並於1992年退役。

Alain 劉勝華22歲正式展開軍人生涯。(黃偉民攝)

特級上士的Benson康偉佳,受華籍英兵父親感染,1979年中學畢業後投身華籍英兵行列。至九七香港主權移交中國,他亦結束18年的軍人之旅;為華籍英兵下士的Alain 劉勝華指,他年幼時住在軍營附近,經常見到英國士兵及尼泊爾士兵出入,Alain 指:「細個(小學)諗點解冇中國人去當兵。」1987年,當年22歲的他寫信到軍部查詢會否招募華籍英兵,一段時間後接到入伍通知書,展開軍人生涯。

Roger(右二)當年在軍隊生活照。(Roger提供)
Benson任華藉英兵時,需要接受槍械訓練。(Benson提供)

接受多種槍械訓練 背負50磅裝備長跑

Benson表示,當時他的訓練部是在鯉魚門兵房,即時現時的鯉魚門海防博物館,加上鯉魚門渡假村面積。槍械訓練包括手槍、來福槍、輕機槍及重型機關槍等,最重的重型機關槍連子彈有30磅。體能訓練中最重要一環,需背着50磅裝備,20分鐘內跑完2.5公里,極度挑戰體力及忍耐力。

同時,華籍英兵訓練時亦需要學習急救、戰術技巧運用,Benson指出:「呢20個禮拜訓練好公平,無論去到邊個部隊,去到戰場時基本功一定要有。」當新兵完成基本訓練後,有機會調去其他部隊,接受更多深入及專門訓練。

Roger(右一)當年遠赴英國訓練深造。(Roger提供)

遠赴英國訓練深造 體驗不同交化制度

當完成訓練未出學堂前,新兵可選擇去哪個部隊,例如:運輸部隊、醫療部隊。Roger當時加入皇家陸軍憲兵後,遠赴英國接受4個月新兵訓練,學習法律、有關警察憲兵的知識。完成28星期的基本訓練後,Alain加入皇家陸軍獸醫隊,但並非所有人都是獸醫,該部隊需要與軍犬合作,於香港邊境及石岡進行巡邏,守衛軍營,「唔同軍營都有休息時間,我哋(獸醫隊)係對方休息時,埋位做保安嘅工作。」

Benson(下左二)有機會到英國接受步操訓練及槍械教官訓練。(Benson提供)

至於Benson則先加入的運輸部隊四年,學習駕駛Land Rover吉普車、四噸車輛、巴士及吊機車等。後來參加初級士官深造班,取得優良成績再加入學堂,並有機會到英國完成步操訓練及槍械教官訓練,他回流香港任新兵故官約十年。Benson表示,士兵訓練時需要單槍匹馬,「我覺得英國人的制度好在,當你做得好我會好欣賞你,相反做得唔好,佢對你要求就會很高。」

好遺憾有好多規矩,同唔到佢(英女皇)影相,因為唔准影相。
Benson 康偉佳 退役華籍英兵
Benson當年參加全英陸軍射擊比賽。(Benson提供)

難忘嬴得比賽冠軍 與英女皇共進午餐

在軍隊生涯中,Benson最難忘是1993年,他代表香港射擊隊遠卦英國參加「全英陸軍射擊比賽」,他的團隊嬴得隊制總冠軍,可與英女皇共進午餐,「呢個情況好少有,因為英女皇嚟既原因係(全英陸軍射擊比賽)100周年。」Benson憶述,當時大伙人在U字型大餐桌午膳,英女皇坐在中間位置,但整頓飯都只是遠望英女皇,「好遺憾有好多規矩,同唔到佢(英女皇)影相,因為唔准影相。」

Alain加入的皇家陸軍獸醫隊。(Alain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