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館再與故宮合作辦文物復修展  展示科技復修不完美文物

撰文:麥凱茵
出版:更新:

香港科學館與北京故宮博物院第三度合作,舉辦「內裏乾坤——故宮文物修復展」,不過今次展覽的重點並非華麗的展品,而是專家如何利用科技,包括紅外線、加瑪射線等辨認物料來復修文物。
科學館總館長陳淑文表示,今次展覽並沒有展示龍袍等文物,因為龍袍等通常都保存得宜,相反戲服等則較多損耗,值得欣賞專家們的修復技術。展品中, 一件闊3米、高2米的御花園神像的神袍,較龍袍更大更高,其刺繡更是以「緙絲」技術所縫製,做成凹凸效果,香港只有數名老師傅掌握技術,絕對值得留意。

「內裏乾坤——故宮文物修復展」由即日至明年3月18日在香港科學館舉行。(梁鵬威攝)

「內裏乾坤——故宮文物修復展」展出130件由故宮博物院借出的文物,當中約30件是從未在港展出。展品包括紡織品、唐卡、鐘錶、書畫、嚢匣、木器及漆器。

進入展覽,未見展品先見一個實驗室。原來,這個實驗室是文物復修專家日常工作的場景,內裏介紹文物保育及復修的基本原則,參觀者可以透過互動遊戲看到紫外線對文物的傷害、蟲害的類別等。

130件由故宮博物院借出的文物,當中約30件是從未在港展出。(梁鵬威攝)

參加者玩遊戲了解文物復修原理

文物修復辦事處總監謝建輝指出,文物會受光線,如可見及不可見的紫外線、紅外線影響,變黃或令織維變脆弱;不適合的溫度如太濕會滋生霉菌,或者出現蟲害;外來的污染物,如皮膚上的油脂、細菌,以及空氣中的塵埃、臭氧等影響。

因此,修復專家在運輸、保舊以及展示文物都要小心考慮。謝建輝又指,在修復文物下有一個大原則,就是所有後期加上的物料都能夠移去,「因為我們無法確保現時的處理方法對文物是最好,故要容許後人再修復文物時要可以移走物料,又不傷害文物。」

參加者可以透過互動遊戲了解文物復修原理。(梁鵬威攝)
故人利用紅花、薑花等天然物料作染色,在科技下專家可以得出顏色的廣譜從而配對物料再上色。(梁鵬威攝)

在現時的科技下,專家可以利用紅外線、加瑪射線等分辨文物上的物料,加快修復工作。陳淑文介紹,其最愛的展品「粉色緞繡折技花紋宮衣」,並指故人利用紅花、薑花等天然物料作染色,在科技下專家可以得出顏色的廣譜從而配對物料再上色。技術也可以應用在畫像或唐卡上,專家用紅外線分辨唐卡上的顏料,得知紅色是大多是水銀而成等。

一件闊3米、高2米的御花園神像的神袍,較龍袍更大更高,由於神袍太大未能掛起展出。(梁鵬威攝)

北京專家明年來港示範復修技術

至於近年常見的三維打印技術,也可以應用在書畫及雕塑或銅像上。如展品「人面紋牌飾」則利手三維打印技術製作補配的缺塊;書畫「龍宮水府圖」也是經數碼噴繪後,再以三維打印而成。

鑲嵌方面,專家則可利用拉曼檢測方法判斷尚存的組件,再經繪圖、拼嵌修復文物,展品「花梨木嵌細玉石人物圖頂豎櫃」便是以該方法修復。

其中,展覽也展出了至少四個清朝的打樂鐘。謝建輝指,所有打樂鐘均可以運作,但香港則未有專家,故北京的專家會特意來港示範,下次示範為2月。

「內裏乾坤——故宮文物修復展」由即日至明年3月18日在香港科學館舉行,入場費用30元,每周四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