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症日】母三度走失 女埋怨過後努力擔起「負累」

撰文:王丹麟
出版:更新:

父母與子女,血濃於水,假如有一天對方把自己忘記了,怎麼辦?有人的父母均患上認知障礙症,母親屢次走失,令她曾埋怨母親是自己的負累,最後卻以巧手縫製毛公仔,希望延緩母親病情;一名七旬母親,看著曾經工作能幹的女兒,腦退化至只能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卻堅持不離不棄,盼在有生之年能陪伴女兒走最後人生路。今日(9月21日)是世界認知障礙日,兩個認知障礙症的故事,令人慨嘆生命無常,需珍惜眼前人。
看着父母的記憶,一天一天被疾病奪走,兒女無力令雙親拒絕遺忘,更要親睹爸媽眼神漸變茫然空洞。他們怕父母的病情加劇,更怕不知有哪一天,父母離家出走後,忘了路回家。李鳳琼(Alice)的父母均患有認知障礙症,母親更曾走失3次,幸運地每次都能找回,但足以把她嚇過半死。Alice說,患了嚴重認知障礙症的母親其實和嬰兒沒分別,「係一個大份嘅BB」。

平日Alice會和母親玩紙球,貪其沒殺傷力又可活動一下身體。(龔嘉盛攝)

性格突變 重複煮雞髀

Alice的母親如她所形容般,是一個「大份的嬰兒」,她安靜地坐在沙發上,幾乎都在睡覺;精神的時候會玩一會兒「玩具」,例如熊公仔或紙球,有助延緩病情及鍛煉身體。父親4年前去世,母親不是忘不了,而是記不了,不時問起丈夫蹤影。Alice說,母親性格溫柔且廚藝精湛。10年前,當時仍與父母同住的妹妹曾說過母親突然性情大變,「脾氣好差,講埋粗口鬧阿爸」,重複煮雞髀或豬扒等菜式。由於父母年事已高,一家人以為「老人家係咁樣」,不以為然。

患有阿爾茲海默氏症的母親現已失去自理能力,Alice指曾埋怨她「負累緊自己」。(龔嘉盛攝)

走失3次 曾埋怨母親成負累

直至2009年兩老第一次走失。父親未有理會在車站走失的太太,逕自回家,「事後先知原來阿媽去咗我哋以前住嘅地方……嗰次先至非常之驚」。同年父母尚在等候斷症,母親再次走失,父親和外傭一臉迷惑,Alice自己一人坐的士在家附近圍繞,一個多小時後找回在街上遊蕩的母親。

如果唔見咗佢,我真係想自殺。
李鳳琼

大門加鎖防再走失

說起兩次走失的情況,Alice猶有餘悸。第三次走失,母親拿着碗和碟,說要為丈夫買粥,自己一人出門。

後來母親確診患有阿爾茲海默氏症;父親則是病徵較輕的血管性認知障礙症,為了方便照顧父母,Alice於2010年讓他倆搬來同住。歷經母親連自己的容貌亦記不起,在房間地上排泄,把叉燒飯放到衣櫃,樂觀的Alice不諱言最初曾認為母親「負累緊自己」,又埋怨「真係無得瞓」,母親記錯事情時會和她爭拗。後來醒覺生氣亦無補於事,「佢咩都唔識」,寧願豁達地面對一切。為免母親再從家裏走失,Alice特意在家大門的上方,再加一個鎖。

說起母親的情況,樂觀的Alice不禁落淚;坐在沙發上的母親幾乎一直在睡覺,一如既往地不知身邊發生何事。(龔嘉盛攝)

批政府支援不足欠長遠規劃

母親當年因病在家中趺倒,弄斷大腿骨,因而可以加快看政府醫生及確診。所謂的快,其實亦要等半年。

我好好彩,但其他人呢?
李鳳琼

屬於中產的Alice請了兩個外傭,一個專門負責照顧母親,還得購買保健及護理產品,加上在相關機構接受訓練服務的費用,每月支出近萬元。Alice不願將母親交托老人院,擔心「佢哋(老人院)流水作業式(工作)」,申請政府的外展服務又得等候良久。她說自己已退休,可以長時間照顧母親和負擔她的費用,可是一般基層家庭只能無了期的寄望政府服務,又或將患者交由質素參差不齊的老人院照顧。Alice是關注家居照顧服務大聯盟成員,她批評政府支援不足,一般家庭根本難以妥善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民間需求大,但政府遲遲未見有長遠規劃。

桌上的紙球,彈球及成人紙尿片等,加上在相關機構接受訓練服務的費用等,Alice每月支出近萬元。(龔嘉盛攝)

10萬患者 1.2萬接受專科服務

社會福利署沒有備存長者服務使用者中,確診為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數字。而醫管局所提供的臨時數字顯示,去年共有12,000名認知障礙症患者於醫管局精神科專科接受服務。然而按社會服務聯會所提供的數字顯示,全港現約有10萬名認知障礙症患者,2036年可能有高達28萬名患者。

這些都是Alice親手縫製的熊公仔,她說母親會將其當成嬰兒,有助延緩病情。(龔嘉盛攝)

香港認知障礙症協會總幹事李雅儀指,現時公眾對認知障礙症的意識提高,但香港人口老化情況加劇,近30萬患者是一個頗驚人的數字,雖然早前政府透過關愛基金,推出為期兩年以「醫社合作」模式的先導計劃,為部分初期認知障礙症患者提供服務,算是「行出一步」,惟政府沒作統計,難以制定相宜的長遠政策。

李雅儀建議政府盡快統計患者數字;另現時的先導計劃集中於訓練方面,期望日後能加強照顧服務,因現時地區機構為認知障礙症患者所提供的服務明顯不足。她又舉例澳洲政府有外展服務團隊,會上門先為有需要長者作出評估,其後提供合適的服務如上門護理等,認為政府可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