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學清貧生人數比例十年跌逾一成 學者憂基層讀大學機會減

撰文:何敬淘 周婷
出版:更新:

教育是基層學生向上流動、脫貧的關鍵,《香港01》統計過去10年,八間受公帑資助大學的學額雖一直增加,但獲得助學金(須經入息審查)的學生人數及比例,卻分別錄得跌幅。就讀八大的清貧生,由2006/07學年每10人中約3.8人,減少至2015/16學年的約2.4人。
清貧生比例減少,未必值得高興。有學者認為,過去10年本港貧窮問題未顯著改善,數字反映政府靠「做大個餅」、即增加資助學額,藉此扶貧及協助青年上流,實際並不奏效,新增資源恐被原來家境較佳的學生瓜分。
攝影:江智騫、吳鍾坤

八間受公帑資助大學的學額雖一直增加,但獲得助學金(須經入息審查)的學生人數及比例,卻分別錄得跌幅。

政府透過「資助專上課程學生資助計劃」(下稱「計劃」),以公帑資助學生就讀專上課程、幫助家境欠佳及有經濟需要的基層學生。「計劃」設有入息審查,學生需要申報個人及家庭收入,而入息上限按年根據甲類消費物價指數調整,能通過入息審查並獲批助學金的,視為家境欠佳的「清貧學生」。

窮學生「向下流」?

《香港01》向學生資助處索取過去10年「計劃」涵蓋的學生人數、實際獲得助學金的「清貧學生」人數,發現獲全額資助的學生總人數、總體發放助學金的金額有所增加,但這只是受惠於2011/12學年政府放寬家庭入息上限而已。整體而言,獲得資助的學生人數及比例,其實一直持續下跌。

如果聚焦在教資會資助的八間大學(俗稱「八大」),情況又是怎樣?八大轄下公帑資助的全日制本地學生,在過去10年間增加了逾2萬人,但同期獲「計劃」資助的總受惠人數減少逾3,000人,跌幅約為一成四。若以比例計算,就讀八大公帑資助課程的清貧學生,佔整體全日制本地學生的比例,亦由10年前的38%,持續下降至最新的24%,即下跌了14個百分點。(見下表)

上述數字是說明了八大學生整體家境提升?抑或清貧生根本望門興嘆、被迫「下流」?對比自資課程學生獲批助學金的數字,或許能有更深了解。

政府設有「專上學生資助計劃」、幫助自資院校內的清貧學生,過去10年期間,自資專上學生人數增加了約3.4萬,至2015/16學年高達7.7萬人,而同期獲得助學金的學生人數,則增加8,000多人,增幅約為六成。(見表2)比較學位及副學位課程的收生要求,自資課程門檻一般較八大為低。

學者:反映教育政策失效

教育大學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周基利指出,審批學生資助的入息審查上限,按年根據消費指數調整,量度標準一致。他分析指:「數字上反映,能夠進入教資會資助的窮學生大幅減少,是驚人的變幅。」問到是否社會整體貧窮問題改善、拉低清貧學生比例?周基利並不相信:「過去10年,香港貧窮問題『穩定地惡化』,唯一解釋,是清貧生讀公營大學的機會變小了。」

周基利認為清貧生比例減少,折射出政策「行錯方向」,亦反映清貧生在升讀大學前,持續擁有較少資源跟家境佳的學生競爭,令他們落後於人,「清貧學生向上流的機會,並沒有因為學位增多而增加,政府過去的想法是錯的,以為『做大個餅』,就所有人都得益,但現在看見得益的比例不均,得益的比例是中上階層大得多」。

學者及立法會議員均認為,八大院校內清貧學生人數、比例減少,是嚴重的警號,促請政府深入研究。

社會爭議「贏在起跑線」,無非詬病家長催谷,但主流教育制度中,從升小學、中學到考進大學,每一關都是考驗與競爭。公營學府內清貧學生比例下跌,是否意味他們「輸在更少時」?連踏進大學校門的機會亦減少?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認為,清貧學生比例減少是相當嚴重的警號,原因有兩個可能性,一是政府的入息審查設計有誤,雖然按年調整、但仍出現變相收緊,另一可能是清貧學生較10年前,在升學競爭上更見劣勢,「這個問題值得政府認真研究」。

葉又認為,早於學童更年少時,較為受歡迎的教育資源,分配予基層的比例一路削減。他舉例指,千禧年後直資名校湧現,令教育資源向中上階層傾斜,而近年個別大學增加非聯招學額,有利修讀國際課程的考生,均可能影響清貧學生的升學機會。

候任立法會議員羅冠聰認為,問題癥結在於社會的貧富不均,而入息審查是否過緊、如何支援中小學清貧學生等,當局亦應該全面檢視。

羅冠聰:清貧生乏資源競爭

候任立法會議員、嶺南大學學生羅冠聰對八大內的清貧生比例下跌不感意外,因清貧學生從小受限於家境,「分擔的家務、兼職及財政重擔,根本跟家境好的學童不可比較,現在人人去補習,清貧學生也難有資源去補習」。

他認為數字背後牽扯到整體的教育制度問題,「補習是不健康,但可悲地、在現時公開試的機制下,補習的確有好大影響力,有助學生催谷出『好成績』」。

過去數年自資專上課程的清貧學生人數遞升,羅冠聰認為這些有經濟需要的學生,仍渴望繼續升學、甚至盼循此途徑駁入公帑資助大學,「(清貧生)可能就是在公開試一役失利,必須轉投門檻較低的自資課程」。

學資處:不論家境 享均等機會

學生資助處回覆指,政府關注青少年發展及向上流動機會,強調修讀專上課程的青少年目前已達七成,而過去幾年,政府分別增加資助的高年級學額、供副學位畢業生銜接,又新增獎助學金計劃,分別讓升讀內地大學、海外優秀學府的學生申請,增加青少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學資處強調專上院校按照公平及擇優取錄的原則,自訂收生政策及標準,學生不論家境及財務狀況,均享平等機會;而關愛基金近年已撥款,加強支援有經濟需要的專上學生,包括宿舍、學習開支等額外津貼。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