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究:四成學生共用家中電腦 憂擴大不同學校數碼能力差異

撰文:鄺曉斌
出版:更新:

本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有回落跡象,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日前指暫未有確實復課日,目前大部分學校均採用電子學習及網上教學,追趕教學進度。港大一項研究顯示,於2018/19學年,約一成受訪本港學生家中沒有桌上電腦、手提電腦或平板電腦等大屏幕設備,約四成學生需與其他家庭成員共用,若兄弟姊妹需同時網上學習,或會出現「互相爭奪使用權」的情況。
研究人員憂慮,倘疫情未能及時改善,停課期間依賴網上學習,或會擴大校內、不同學校之間的數碼能力上的差異,學生在不同學科的學術表現亦會受影響。

香港大學「數碼公民素養的學習與評估」研究計劃於2018至2019學年,以能力測試和問卷方式進行第一輪數據收集。(港大提供)

香港大學「數碼公民素養的學習與評估」研究計劃於2018至2019學年,以能力測試和問卷方式進行第一輪數據收集,總共收到逾2,000名小三、中一及中三級學生,以及約360名教師參與及回應。

首階段研究報告指,數碼能力是數碼公民能力的核心元素,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在資訊和數據素養、溝通與協作、數碼內容創作、數碼安全,以及使用資訊和通信科技解決問題等五個數碼能力關鍵領域,均能掌握基本技巧。然而,大部分學生的能力不足以處理複雜的工作,例如未能有效運用多個以及適當的關鍵詞,達至精確的搜尋結果,也未能評估獲取的資訊是否相關、適用或可信。

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家裏沒有或不能隨意使用數碼設備,為本港其中一項「數碼鴻溝」。分別有13%、10%及8%的受訪小三、中一及中三學生表示,家中沒有可供使用的大屏幕設備,例如桌上電腦、手提電腦或平板電腦;另外分別有35%、46%及42%受訪者指,家中最少有其中一種大屏幕設備,但需要與其他家庭成員共用。

分別有13%、10%及8%的受訪小三、中一及中三學生表示,家中沒有可供使用的大屏幕設備,例如桌上電腦、手提電腦或平板電腦。(資料圖片)

研究人員指,對於一些需要專注的學習和工作,閱讀篇幅較長或做家課時,使用智能手機會很不方便及欠缺效率;若相關學生及其兄弟姊妹須在相同時間網上學習,同時父母又須在家工作,他們之間或須「互相爭奪使用權」。家庭對數碼學習的支援也存在差異。只有約40%的學生表示會與父母討論互聯網使用和數碼安全的問題。

研究結果顯示,無論在家中或學校,受訪學生的數碼科技主要應用於休閒活動或與朋友家人溝通。在「在學校做功課」範疇上,67%受訪學生表示每日少於1小時,24%受訪者指每天1小時至2小時。

羅陸慧英(右)預料,數碼鴻溝會因疫情期的網上學習經歷差異,而進一步而加劇。(港大提供)

負責研究的港大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羅陸慧英表示,在肺炎疫情爆發前,幾乎所有學生具有處理數碼科技基本操作的能力,但電子學習只佔總體學習較小部分;在數碼能力表現及家庭支援兩方面,差異都非常巨大。

羅陸慧英指出,在疫情期間,網上學習成為學校的唯一教學途徑,但學生需具備最基本的數碼能力,以及要有合適電腦配合使用。她預料,2018/19學年研究發現的數碼鴻溝,會因疫情期的網上學習經歷差異而進一步而加劇。她警告若情況未能及時改善,停課期間依賴網上學習,或會擴大校內、不同學校之間的數碼能力上的差異,學生在不同學科的學術表現亦會受影響。

然而,羅陸慧英認為,疫情期間網上教學亦會帶來的正面影響,例如學生和教師的數碼能力、學校運用網上教學科技及教師在應用網上教學的技巧上,均有所提升,「復課後,不可能回復至疫情之前的狀態,」

羅陸慧英建議,政府應參考歐盟DigComp 2.1數碼能力課程框架,以跨課程方式在各學科推行電子學習。(資料圖片)

羅陸慧英建議,政府應參考歐盟DigComp 2.1數碼能力課程框架,以跨課程方式在各學科推行電子學習,訂立科技發展專業指引,將電子學習及網上教學融入學校策略發展計劃。她認為,同時應協助弱勢社群學生融入電子學習,每名學生最基本應有手提電腦或平板電腦等大屏幕設備,才有利促進電子學習;學生及教師應有穩定網絡連接,才能順利教學及上課,她希望由政府或社會各界協作學界備足上述基本設備。

另外,研究亦調查學生的社交媒體帳號擁有率,62%小三學生擁有Youtube帳號;受訪中一及中三學生分別有85%及94%表示擁有WhatsApp帳號,另外分別有77%及76%人擁有微信帳號;中國內地著名社交媒體「抖音」,分別有60%及45%人表示擁有帳號。

(港大研究報告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