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官方研中華白海豚入藥 曝光後刪字眼 本港專家直指研究好蠢

撰文:黃金棋
出版:更新: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華白海豚被列為「易危」品種,本港附近海域的中華白海豚數目近年亦銳減。然而隸屬國務院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近日發表文件,將中華白海豚形容為「藥用海洋動物資源」,更希望展開入藥研究。
內地當局其後已刪除文件中中華白海豚字眼,但相關研究仍列在文件中,又解釋指研究僅為科學研究。專家認為,無論生態上及食物安全上,亦不應食用中華白海豚,因其體內或含重金屬等污染物,直指入藥研究「好蠢」。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於本月初發表文件,列出多個科研項目,讓科研人員申請參與項目。當中其中一個項目為「北部灣特色珍稀藥用海洋動物種質創新和開發利用」,指「針對白海豚、中華鱟等北部灣特色藥用海洋動物資源,開展其繁育、增養殖及抗逆性狀分子機制研究,為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北部灣特色珍稀藥用海洋動物資源提供技術支撐。」

然而在內媒報道後,當局已急刪中華白海豚、中華鱟字眼,但該項目仍然存在,而大部分內容亦與更改前一樣。內媒《封面新聞》致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求證,獲回應稱「會記下問題報告領導」。另一內媒《新京報》引述該委員會工作人員稱,該項目「僅用於科學研究,不會作商業用途」。

海豚肉或皮下脂肪被指可治「癩痢頭」

內地當局形容中華白海豚形容為「藥用海洋動物資源」,翻查「廣西海洋藥用資源名錄」網頁,列出五種海豚的藥效。當中飛旋原海豚中就寫明其肉或皮下脂肪的藥用價值為解毒、鎮痛,以及主治「癩痢頭」、水火燙傷等,亦有介紹如「偶爾獲得」中華白海豚可怎樣處理。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科學事務經理張瑪珊直指中華白海豚屬食物鏈頂層,「污染物層層疊係身體濃縮」,重金屬如水銀等含量不少。而其脂肪亦有大量環境激素,故無論生態上及食物安全上亦不應食用。張又強調,中華白海豚需要的是與保育有關的科研,「研究藥用價值有咩意思?」

張瑪珊直指無論生態上及食物安全上,亦不應食用中華白海豚。(資料圖片)

海豚保育學會:令中華白海豚面對更大威脅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發言人麥希汶亦批評內地當局做法極差,強調近年中華白海豚數量大減,若官方展開入藥研究,或變成鼓勵相關行為,令中華白海豚面對的威脅更大。內地當局解釋研究只為科研,麥直指「科研都要睇目的,例如目的係保育都有討論空間,但研究入藥一定係唔適當!」

根據環保團體資料,中華白海豚在中國內地有四個族群,分佈於珠江河口、廈門、北部灣及雷州灣,最大的群種聚居於珠江河口,包括香港及澳門。內地將中華白海豚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更是一級保護動物,法例列明禁止獵捕及出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