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港大生須反思抗爭策略 李國章須展示對話誠意

撰文:余偉邦
出版:更新:

新任港大校委會主席李國章周二首次主持校委會會議,惟場外一批學生不滿校方未回應改革校委會的全部訴求,遂圍堵校委和衝擊大樓。大批警員應校方要求進入校園,令氣氛更形緊張。最後,李國章在大批警察護送下離開。

對於今次衝突,李國章和參與衝擊的學生都有無可推卸的責任,事件反映學生與部分校委之間完全缺乏互信,這會令校政改革更舉步維艱。對話,是縮窄鴻溝的唯一方法,學生應檢討抗爭策略,港大校委會也必須展示出對話的誠意。
 

拒絕任命陳文敏埋禍源


這次港大學生與校委會之間的衝突,可追溯到陳文敏副校長任命風波。當時,港大校委會先以「等埋首副」為由拖延任命,最後更罕有地直接否決任命陳文敏。其實,陳文敏既然獲得遴選委員會推薦,港大校委會早就應該按慣常做法任命他,只要陳文敏公開承諾不會讓個人政治取向影響其副校長的工作即可。可是,港大校委會拙劣、粗暴的手法,令自己的公信力受重挫,埋下禍根。

 

梁振英的決策,令問題進一步惡化。特首未理會社會上的質疑聲音,一意孤行,任命言論屢惹爭議、廣被視為「梁粉」的李國章,出任港大校委會主席。由於擔心港大校務被校外人士干預、教職員和學生在校委會沒有足夠代表發聲,部分港大學生決定成立罷課委員會,發起罷課,提出4項校政改革的訴求,包括要求成立專責小組檢討大學條例、廢除8間公立大學校監由特首出任的當然制、要求校委會民選校內成員比例必須過半數,以及把特首委任的校委改為由校委會委任。


學生圍堵衝突策略不智

 

雖然,這次罷課行動在校園內未獲得廣泛響應,但學生對校政的關心仍值得肯定。校委會周二會議只通過成立由獨立人士組成的檢討委員會,檢視大學管治及管理架構,未有回應其餘3項訴求,學生感到沮喪失望,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學生採取圍堵校委的激烈衝擊行動,卻屬策略錯誤,也相當不智。

 

首先,即使學生覺得自己的動機何其高尚、行動屬逼於無奈,但社會各界都有權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詮釋學生的行為。連向來較為傾向同情學生的港大校長馬斐森,也開腔對學生的衝擊行為表示失望,將之形容為「沒有必要」、「影響校譽」,以及「不能忍受暴民統治」。示威學生應反省自己的行動,會否已將社會上同情自己的人,推向對立面。其次,學生這次衝擊行動惹來校方報警求助,也可能成為一個影響深遠的、堪憂的案例。倘若警員奉召進入校園執法變成家常便飯,對學生和校園的自由風氣,將構成潛在的重大危害。

 

此外,校委會本科生代表馮敬恩在這次事件中的表現,也令人相當失望。馮敬恩一邊在會議上投票贊成校委會的決定,一邊在會議後跟場外的示威學生集合,然後參與發動圍堵衝擊校委會。如果馮同學不滿校委會的決定未能回應學生的訴求,理應投下反對票、棄權票。可是,馮同學的處理,卻令人感到他處事有欠成熟和堅定。

 

李國章表現欠光明磊落


必須強調的是,縱使學生的抗爭策略有誤、處理不夠成熟,但身為校委會主席的李國章,對這次衝突混亂也要負上很大的責任。正如港大校友關注組所指,李國章作為校委會唯一發言人,當天並沒有履行向公眾交代會議決定的責任。更甚者,李國章在學生圍堵期間,一度放出消息表示願意安排與學生對話,但在工作人員佈置會面場地之際,李國章卻在警員護送下循小路悄悄離開。他這種做法,只會進一步令學生質疑其誠意,破壞日後雙方對話的氣氛,絕非光明磊落的做法。

 

學生運動的成敗,在於是否能爭取更多群眾支持。由上周三起罷課至今,已屆一星期,但響應的學生僅寥寥數百。圍堵校委一役,無功而還,港大學生應反思如何走下去,如何爭取學生和公眾輿論的支持。只要學生能以道德力量去感動人心,自然吾道不孤。
 

可效嶺大校委學生席地而坐對話


大學校委會制度由來已久,然而,近年接連掀起的政治干預疑雲,已破壞了外界對此制度的信任。學生尋求改變制度以捍衛制度的公正,不難理解。要避免學生和校方的矛盾愈演愈烈、發生比周二晚圍堵校委更嚴重的衝擊,學生和校方有必要盡快尋求出路。

港大校長馬斐森周三凌晨曾表示,李國章願意在10天內與學生對話。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李國章和校委會應率先表現對話的誠意。既然去年嶺南大學校委會能與學生席地而坐,討論校委會改革,港大校方和學生又怎會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