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小丑三大流派 始於宮廷 流浪街頭 落戶馬戲團

撰文:鄧麗婷
出版:更新:

台上投入角色、台下開懷歡笑。小丑源於歐洲的宮廷時代,一直發展下來,若要細說小丑,大約分為三類,白臉、乞丐、花臉小丑,還有第四類、亦是最神級的一款--角色小丑。麥當勞叔叔、差利卓別靈,也都是不同境界的小丑。

猜猜知名角色小丑小遊戲,手機App用戶請按連結進入。

差利卓別靈是角色小丑。(蔡正邦攝)

白臉始於宮廷 花臉遊走馬戲團

職業小丑吳浩賓(Kenneth)表示,白臉小丑最早活躍於歐美,臉龐塗成白色,眼、鼻、口則用了紅、黑色點綴,穿上華服,古時負責逗樂宮殿的人,等如粵曲的丑角,在劇團帶動氣氛。

乞丐小丑在煤炭火車被淘汰後出現,一些礦工畫花臉容,而且有鬍鬚、雀斑,甚至禿頭,穿得破爛,常扮演流浪漢或無業遊民苦中作樂。

直至馬戲團誕生,傻氣的花臉小丑普及起來,在驚險刺激後緩和現場氣氛,他們的妝容較白臉小丑誇張,可用上藍色點綴,眼和口都有闊闊的白邊,衣著也繽紛多了。小丑們只會說即興發揮的「小丑語」。

白臉及乞丐小丑在香港並不廣為人知,前者過往的代表人物包括Bobby Kaye、Dan rice、Duane Thorpe(Uncle soapy)、Frosty Little;後者則有Emmett Kelly及Otto Griebling。

白臉小丑的臉龐塗成白色,眼、鼻、口則用了紅、黑色勾勒出線條和形狀,加以點綴。(蔡正邦攝)

戇豆西裝髪型深入民心

不說不知,原來差利卓別靈、戇豆先生這兩位一代笑匠,雖然沒有化妝,卻是公認的一種小丑,稱為角色小丑。Kenneth補充:「當你可以去到一個層次,創造一個角色,例如差利卓別靈、戇豆先生,走出來,別人就知道你可以帶給人快樂,你就不需要化妝,因為你已經有標誌,如戇豆先生那套西裝、那個髮型,已經定型,就是那個角色,也是小丑的精髓,是最高的層次,已經演活這個角色,深入民心。」

歷史告訴我們,小丑的確都是在取悅別人。但香港、整個亞洲都受到恐怖小丑電影的影響,以致小丑藝術未能完全、真正帶入香港,亦是電影的渲染,亞洲國家普遍覺得白臉小丑好恐怖,加上文化差異,普通觀眾難以接受白臉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