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90歲危疾翁在家善終機構助運遺體 女兒:他走得有尊嚴

撰文:陳淑霞
出版:更新:

安詳和煦的午後,陽光灑進屋內,林小姐一家人,守在爸爸的床褟前,安然話別。人生最後一刻毋須困於白愷愷的病房內,在自己熟悉的、溫暖的家中,由親人陪伴離開,林小姐認為對老父是最好選擇,毋須讓恐懼入院、患晚期大腸癌的爸爸擔驚受怕。面對至親的離去,他們一家傷感哽咽,但不呼天搶地,「因為爸爸走得好有尊嚴。」
有社福機構推出晚期病人臨終寧養服務,亦可按照病患者及家屬意願,支援及協助在家離世相關安排,包括借用醫療儀器、提供醫護,以及協調運送遺體事宜等。計劃推行4年以來,終有零的突破,林伯是服務首個在家離逝個案。疫情持續,機構指查詢趨增,相信服務可予危疾臨終者多一個選擇。

林小姐(右)指,安排爸爸在家離世,是為了讓他走得正尊嚴。(鄭子峰攝)

患晚期大腸癌、90歲的林伯,今年3月初離開人世,女兒林小姐憶述,爸爸生前抗拒入院,「每次入去唔係大嗌、就係抆開晒啲喉管。」與病魔博鬥,亦磨蝕意志,「佢成日都話點解自己咁無用,連死都咁無用」,為減省爸爸入院痛苦,林家經醫生轉介後,去年10月開始安排爸爸接受居家寧養服務,及至今年3月初,林伯病情突然急轉直下,林小姐再面臨十字路口:將爸爸送院或讓其在家離世。

她再尋求機構協助,護士遂上門評估林伯身體狀況,林家便隨即召開視像家庭會議,林小姐與已移居新加坡的兄姐們商量利弊後,便一致通過父親留在家中走人生最後的一段路,但不無憂慮「家姐不停追問,(在家離世)係咪唔會當作屍體發現案。」

外聘的家庭醫生到場講解在家離世程序及處方藥物,機構則安排維生監察儀器及講解相關殯儀程序,另提醒家屬提早聯絡管理處,安排遺體運離路線,林小姐恍然自己不夠周全:「係喎,自己都好迷惘,好彩有佢哋提供方向。」奔波一整天後,她當晚通宵守在病榻前,陪伴父親。

林伯彌留當日,老伴及子女聚首一堂陪伴到最後一刻。(受訪者提供)
機構會向家屬借出醫療床及相關儀器,供病人接受居家寧養。(鄭子峰攝)

老父離世 二女及時趕回話別

家人話別的同時,亦急盼身在新加坡的二女可及時趕抵,時間不斷倒數,「希望家姐趕得切返嚟。」最終一家人聚首床前,林小姐依然記得,爸爸彌留的那個下午,陽光滿滿,房間一隅擺放香薰,亦播放輕音樂,「成個氣氛都好舒服,太陽照射入嚟沐浴住佢,好溫暖」,患有認知障礙症的林老太亦向老伴細語:「兒女都在這裡了。」

眾人相伴下,林伯安詳離世。在場的醫生簽發死亡文件後,護士與家人們為林伯潔淨遺體,另開啟機構借出的冰墊機,保持其處於低溫狀態,「星期日死亡登記處休息,所以要等第二日先可以登記同運送遺體」,管理處「封𨋢」協助,殯儀公司則派出Benz 7人車接送至殯儀館儲藏,林小姐尤其難忘夾道送別一刻,「好似送機咁,一家人同爸爸講再見,歡送佢展開新的旅程。」

聖雅各福群會賽馬會安寧頌「安.好」居家寧養服務,為60歲或以上、於港島區居住的臨終患者,提供臨終護理照顧支援,機構亦會協助辦理在家離世的善後安排。機構計劃經理余樂天表示,計劃推行4年,截至今年6月,共有392人接受服務,平均年齡為80歲,89%由公立醫院轉介,另有1%屬自行申請。他又指,疫情下由醫院轉介的個案減少,但自今個月起,接獲的新個案超越以往平均,當中5宗求助曾考慮在家離世方案,但最終因不同原因打消念頭,此外亦錄得10宗外間查詢,創歷來新高,「過去4年,街外人的查詢都係1個起、兩個止。」

計劃費用全免,機構會提供社工輔導及護士支援,亦有醫療及輔助器材借用,另會支援家屬及照顧者,但部分額外服務則須收費,包括僱用看護、藥物費用,醫生上門及簽文件費用,殮葬則需另行安排。

賽馬會安寧頌項目總監、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周燕雯表示,疫情下病人多思考生死,對住院亦有疑慮,「有病人話唔想臨死一刻,無親人喺身邊」,不少港人在家工作或停課,亦易於照顧危疾重症家人,不過本港居所環境則是一大限制。她又指,本港每年有約4萬人離世,現時晚期照顧仍以醫療主導,但較少觸及家屬實務及情緒支援,「香港仍然有好多空間」,周認為,台灣及新加坡的寧養經驗亦值得借鑑。

在家離世會否涉及法律考慮?根據現行法例,凡離世前14天內有醫生診斷,可列作自然死亡,余樂天指,機構會安排醫生到場簽發死因醫學證明書及醫學證明書,即毋須進入公眾儉房及進行解剖,但他指亦有例外,有個案突於睡夢中離世,送往急症室後,警察循例詢問後亦不須進行驗屍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