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爆煲 新界東抑鬱焦慮求診人次 5年間增三至五成 

撰文:張善彤
出版:更新:

「我常思考何時會離開世界......」情緒病的枷鎖可以令病人痛不欲生,而背負這枷鎖的香港人愈來愈多。醫管局指,單單在新界東,因焦慮症到普通科門診求醫的人次在過去5年激增55%,2015年度達1288人次;因抑鬱症求醫的更多,有1612人次,5年間升34%。

現年66歲的黃女士(左二)被失眠纏擾足足15年,現已走出低谷,情況大大改善。(張善彤攝)
黃女士表示,計劃中的醫生不單幫助解決服用藥物問題,亦會在日常生活及人際關係作出適當輔導。(張善彤攝)

失眠,在床上輾轉反側,現年66歲的黃女士經歷了足足15年。她說最初也不知道自己「病了」:「我常思考何時會離開世界,但沒有意識到這是情緒病。」直至2012年年初,她連續幾晚失眠,出現手震、心跳加快等徵狀,最終到北區醫院精神科求診,確診患上中度至嚴重焦慮症及抑鬱症,「起初我拒絕進去(精神科),因為大家都説情況很嚴重才會去求診。」最終黃女士接受了9個月的精神科治療,但藥物僅能令她入睡,卻未能改善其精神狀態,「晚上我會不由自主關燈,瑟縮一角胡思亂想。」

六旬婦失眠15年  醫生助尋回自信

走出情緒低谷的轉捩點,竟然是黃女士離開了精神科。她獲轉介至粉嶺家庭醫學中心的「綜合心理健康計劃」,由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和社福機構合作跟進:「相比見精神科醫生,見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壓力較少。醫生很願意聆聽患者需要,引導我面對困難,這對我很重要,慢慢地回復自信。」目前,黃女士的抑鬱及焦慮程度已大大改善,毋須服藥。

不過香港仍然有很多人受情緒病的折磨。根據醫院管理局新界東聯網家庭醫學部數據顯示,最常見的情緒問題包括失眠、抑鬱和焦慮。單單在新界東,因焦慮症而到普通科門診求醫的人次由2011年度的830人次,上升至2015年度的1288人次,激增55%;抑鬱症方面,亦由1205人次,增加至1612人次,升34%。

計劃成效顯著  抑鬱焦慮情度平均降一級

為了協助情緒病人放下枷鎖,新界東醫院聯網家庭醫學部副部門主管梁堃華指2010年推出的「綜合心理健康計劃」,透過基層醫療及跨專科合作,減少標纖效應,讓病人可盡早求醫,接受治療。病人會先由家庭醫學醫生透過兩份問卷,評估病情。中度病人會獲轉介至社福機構接受6至8次輔導、提升活動參與及問題解決治療。而嚴重病人,則會直接由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跟進。

梁堃華說截至今年8月,計劃共跟進近4928宗個案,當中2118名患者已完成,其抑鬱及焦慮情緒,整體平均由中度水平回復至正常/輕微水平。新界東醫院聯網社區及基層健康服務總監李錦滔呼籲,抑鬱症及焦慮症等情緒問題,如糖尿病等一樣是慢性疾病,不應對其作出負面標籤。

 

梁堃華指,計劃來最常見的情緒問題為抑鬱症、焦慮症、感到抑鬱等。(張善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