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教學模式改變 教育工作者學習經歷成借鏡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時間回到九月下旬,現任路德會呂祥光中學校長的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翻譯及語言學系畢業生方翠儀,在停課多月後首次迎接學生回校上課。她心情雀躍,但不忘安排校內防疫工作。校方還送上印有學校主題「心懷信望 生命綻放」的文件夾和飲品券,勉勵學生之餘,也慶祝師生團聚。
校園彷彿跟之前沒兩樣,然而,經過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教育界已出現翻天覆地的轉變︰所有學校都加快了發展電子學習的步伐,將教學場景由學校延伸至學生家中。學校為應對面授課堂和在家學習需隨時變換而訂下的應對策略,最近起了作用──面授課堂才進行了約兩個多月,便因第四波疫情爆發而再度暫停。

昔日良師 影響至今

方翠儀認為,無論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還是像疫情般的突發事件,教育工作者都必須保持思想開明,堅守教育專業及教學理念,靈活地幫助學生找出適切的學習方法。而當年她在城大人文社會科學院遇上的良師,在二十多年來,一直對她的教學方式有深遠的啟發和影響。

疫情加快了電子學習的發展步伐。面對世界的急劇變化,教育工作者必須保持思想開明,樂於接受挑戰。

她在1992年入讀城大前身香港城市理工學院的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現稱翻譯及語言學系),畢業後受訓成為英語教師。她憶述︰「猶記得在學時,城大的老師很有教學熱誠,竭力幫助我們明白各種理論和實際應用方法。」舉例說,當年YouTube 尚未面世,導師會把前一晚電視播出的新聞發布會錄製下來,作為翌日傳譯課堂的教學素材;她的畢業專題研習指導老師,則示範了如何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保持靈活發揮空間及加入自己的見解。

如今不但YouTube流行,電子學習亦漸成趨勢。然而,停課期間,學生在家中進行網上學習的情況難免有差異,如何確保所有學生的進度相若,並準確理解所學,是為考驗。方翠儀表示,她與教職員團隊設計了「溫故」、「知新」與「即時互動」三個多元而全面的學習層次,安排學生有系統地在家學習,除上載溫習材料供學生自習,亦安排適量的實時網課,讓他們與老師保持互動。學校並重新檢視課程規劃、課堂設計、學生學習評估等,於復課後落實結合面授課堂及網上學習的混合教學模式。學校亦在中一新生日加入「資訊素養工作坊」,以裝備他們以正確態度使用資訊科技。

學業以外技能 同需培育

撇除疫情的衝擊,全球形勢的風高浪急也前所未見。方翠儀指出︰「學校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亦應盡早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建立尊重、承擔、堅毅等良好品格,並推動他們積極裝備自己,勇於面對改變。」當年她在城大人文社會科學院有過獨特的經歷,如籌組公開論壇等,幫助她掌握多項技能,受益終身,故她也期望學生能透過參加不同活動,變得有自信、富創造力、善於解決問題、懂得與人溝通。她亦強調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學校透過多元的全方位活動,帶領學生認識、欣賞、尊重及探索生命,從中引導學生做好生涯規劃,拓寬視野,努力學習。」

帶領學生學習尊重和欣賞生命,也是方翠儀重視的使命。

此外,現代人主要靠互聯網了解世界事,但網絡資訊量龐大,有時更是真假難辨。生於如此世代,方翠儀認為學生必須培養批判思維,才能在不同情況下做出正確的決定。

遊走字裏行間 思考世界

喜歡閱讀的方翠儀,最近再讀《手尋夢想──三指鋼琴家的生命樂章》一書,深受天生只有三根手指卻憑努力成為音樂家的作者黃愛恩博士激勵。另外,她還推介鼓勵讀者學習了解數據、培養獨立思考、以事實認識世界的《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這兩本選書,多少呼應了她對生命教育和培育學生非學業素養的重視。

方翠儀主持家長工作坊,分享教學理念和交流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