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派電子利市 學者:長輩少用或難盛行 電子錢包或收服務費

撰文:陳嘉慧
出版:更新:

踏入牛年新年,惟本港新型肺炎疫情持續,市民需減少聚會、拜年,為取好意頭,有人會選擇派電子利市,同時銀行亦較往年更大力宣傳,以迎新優惠吸引新用家,連金管局也發文鼓勵市民使用。疫情下的電子利市能否帶動本地電子支付工具需求?
學者莊太量認為,疫情或能帶動電子利市需求,但不同輩份的親友之間不一定在網上已有聯繫,電子利市未必能盛行;而市民十分習慣八達通、信用卡等傳統電子支付工具,電子利市未必能改變市民習慣。
莊太量亦提醒,部分電子錢包平台會對不活躍帳戶收取附加費,建議市民開設帳戶時多加留意。

▼即看多間銀行、電子錢包派利市步驟▼

+12

電子利市並非新鮮事,港府於2016年發出首批儲值支付工具(SVF)牌照,每逢農曆新年,銀行及電子支付公司均會推廣電子利市,但港人一直未見十分受落,今年市民因疫情而要減少聚會、拜年,這能否帶動電子利市、以至電子支付工具的使用需求?

莊太量認為,市民日常十分習慣使用八達通、信用卡,暫時難有大改變。(資料圖片)

不同輩份間未必用同一個工具 電子利市或難盛行

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表示,今年因疫情影響,的確可帶動電子利市的需求,但他亦指出,不同輩份的親友之間,未必在網上已有聯繫(Personal Contact),例如長輩都不一定用WhatsApp,電子利市未必能盛行。

金管局在網上發文鼓勵市民用手機銀行經轉數快或者用電子錢包派利市,又建議市民協助長輩使用。(金局管Facebook)

莊太量認為,近年本港電子支付工具已日漸普及,除了農曆新年,市民日常都會使用如PayMe等的點對點(P2P)的支付工具,但在商家對顧客(B2C)方面,則很視乎店舖有否安裝相關器材。

市民習慣八達通、信用卡 電子利市能帶來改變

事實上,電子支付除了手機上的電子銀包應用外,八達通、信用卡,廣義上也屬電子支付。莊太量認為,市民日常乘搭交通工具或細銀碼交易,都十分習慣使用八達通,「很少人會用拿着電子錢包搭車」;而大銀碼交易,市民則傾向使用信用卡,暫時難有大改變。他進一步指出,港人普遍不太想將電子支付工具連接至個人銀行戶口,對此較為保守,認為電子利市未必能帶動需求。

手提支付應用近年亦支援八達通。(資料圖片)

莊太量認為本港人口僅700多萬人,市場過小,但同時有十多間公司一同競爭,加上支付並非一門能「賺大錢」的生意,本港電子支付行業發展難以像內地微信、支付寶般集中及具規模。他指,本港僅少數公司能賺錢,如TNG因有不少外傭用作外滙而跑出,也是個別例子。他又指出,現時本地電子支付工具多依賴商戶的所支付的手續費,未加入社交或廣告元素,收入相對單一。

▼維園年宵花市情況▼

+8

至於政府政策方面,莊太量認為相關政策不多,但若果政府要推動市場,就需同時向所有持牌公司開放,他舉例指,泊車咪錶需接受不同電子錢包付費,而非只是八達通。他預期,若電子支付行業要長遠發展,就需要利用其他金融科技,加入股票買賣、外滙交易、定期存款等服務,擴大市場,否則難以持續。

▼市民準備年三十團年飯 街市人頭湧湧▼

+2

部分平台收取不活躍帳戶附加費 市民需留意

他指出,短期內電子支付工具仍會以發放優惠吸引顧客,但長遠難以為繼。對於農曆新年前後不少銀行提供電子利市迎新優惠,吸引市民使用,莊太量就提醒,有部分電子錢包平台會向不活躍帳戶(Inactive Account)收取服務費,雖然應用程式會發送提醒,但用家不一定收到或看到,建議市民在開設電子錢包帳號時,留意平台會否收取類似附加費,免被額外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