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影像解剖研究鯨豚死因 推測船隻撞擊黑點 籲船隻減速

撰文:馬煒傑
出版:更新:

城市大學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研究組透過影像解剖技術,調查擱淺鯨豚死因,自2014年運用技術至今,可找到死因的鯨豚屍體由過去的一成上升至近年的七至八成。
研究組亦透過利用所得數據研究鯨豚與船隻發生事故的交通黑點,並期望可將數據交至政府相關部門手中,以助制定保育方案。

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研究組透過影像解剖技術,調查擱淺鯨豚死因。(馬煒傑攝)

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研究組於2014年成立,與漁農自然護理署及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合作,透過影像解剖技術,調查擱淺鯨豚死因。

+3

參與研究工作的香港城市大學臨床動物醫學系客座助理教授葛展榮表示,透過影像解剖技術,例如利用X光、電腦掃描或磁力共震,再配合傳統解剖可清晰找出鯨豚死因甚至生活史。

城大用影像技術解剖鯨豚,以了解死因。(城大提供)

葛展榮指出透過應用影像解剖技術,死亡鯨豚的死因確認率由過去的10%升至70%,有助於制定相關保育政策。另外,研究組亦會利用三維掃描技術,掃描鯨豚屍體,除了更方便研究外,相關資料亦可以更簡保方式保存,甚至可發送至海外專家研究。

海上交通對鯨豚的影響亦是研究組的研究之一,研究組透過影像掃描得出鯨豚死因後,對數據進行整理並推斷海上交通對鯨豚的影響,根據2014年至今的統計資料,當中有五份一的鯨豚是因船隻撞擊而死。

而近年海上交通雖然因肺炎疫情而減少,因船隻撞擊而死的鯨豚數目有所下降,但不排除海上交通恢復後數字再次上升。

透過應用影像解剖技術,死亡鯨豚的死因確認率由過去的一成升至七成,有助於制定相關保育政策。(馬煒傑攝)

為解決船隻撞擊的問題,研究組透過結合船隻GIS數據,以推斷撞擊點,需然研究尚在進行中,但根據目前數據所得,發現大嶼山以西及西南海域出現撞擊意外的機會較大。葛展榮指出希望透過將相關資料反映給政府,方便政府制定相關政策,例如當船隻經過多鯨豚的海域時,可減慢速度,以避免傷及鯨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