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富邨重建|老邨民憶述上樓如中六合彩 浸大生助記錄歷史

撰文:廖文謙
出版:更新:

擁有50多年歷史的華富邨即將於2027年進行重建,邨民在區內半世紀的生活痕跡或遭抹去。一群浸會大學學生透過Zoom或親身訪問,協助華富邨長者記錄人生,將他們的口述故事記錄下來,製成小冊子或多媒體作品,送贈受訪長者。
有受訪的長者表示,自己在80年代來到香港,體驗過當時生活的辛勞及不易,但到了華富邨就過上安逸的生活,如同中了六合彩。

一群浸會大學學生透過Zoom或親身訪問,協助華富邨長者記錄人生。(廖文謙攝)

現年73歲,在華富邨居住了26年的林婆婆為其中一位參與計劃的長者。於1979年從福建來港的她表示,當時很多鄉下的居民均以為她在香港的生活很輕鬆和幸福。但事實上,她既要承擔高昂的物價,又要克服言語不通的問題,更要照顧患病的丈夫,生活可謂毫不輕鬆。

幸而,她在47歲時搬進華富邨,而租金亦由兒子代繳。她笑言,自己被人形容為「中咗六合彩」,而她亦從此過上安逸的生活。她表示,自己最喜歡華富邨內,銀都冰室的奶茶和菠蘿包。

三位同學(上排)負責訪問林婆婆(左下二)。(廖文謙攝)

學生們錄下的口述歷史,不僅對保存香港歷史有很大的作用,對於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症的林婆婆來說,也相當重要。林婆婆笑言,自己會經常看同學們製作的短片,覺得「好開心」,又會分享給其他朋友及家人觀看。

林婆婆最喜歡「銀都冰室」的奶茶與菠蘿包(廖文謙攝)

負責訪問林婆婆的小組成員徐同學稱,是次服務研習令她對口述歷史有更多了解,豐富自己對華富邨舊日的認知。她舉例,很多人或會認為,生活於80年代的香港是非常幸福,但林婆婆的親身經歷卻讓她了解到,當時工作的辛酸和經濟的壓力。她認為,用拍片的方式可以錄下林婆婆的口音和文化術語,能更加凸顯口述歷史價值,與書本歷史有分別。

修讀中文系的嚴同學表示,自己透過聆聽林婆婆的人生故事,對20多年前的香港歷史不再陌生,並對華富邨的變遷及影響有更深入了解。另一位成員陳同學說,口述歷史能涵蓋歷史書比較表面與空泛的部分,如林婆婆表示當年擁有一部單車已是富有的象徵,便能實際地反映出當時生活不富裕的情況。

同學與林婆婆(右二)相處融洽(廖文謙攝)

課程導師之一,語文中心助理講師林海容女士表示,計劃所帶來的影響是雙向的。有不少學生經此計劃後,與家人的關係變好,亦懂得如何關心身邊的長者。而受訪的長者同樣獲益良多,不僅能從學生們得到關懷與愛護,亦學習到如何使用視訊軟件Zo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