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大閘蟹9月首度應市 爆膏蟹民食好住好 廚餘三文魚磨粉製糧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每年踏入秋季,即進入大閘蟹季節,不少港人先聯想起陽澄湖或太湖,但今年有本地公司加入「蟹戰」,有港產大閘蟹應市。
有公司於新界天水圍、尖鼻咀、白泥及河上鄉一帶,投資將合共700萬平方呎魚塘,改裝成「蟹場」培養本地大閘蟹。港產蟹生長的養殖場環境經特別設計,可突破本港「天氣熱、水溫高」的養蟹不利條件。養殖商將荒廢的新界魚塘仿製成溪流環境,令養殖數量較傳統魚塘大增30倍。養殖商預計,最快今年9月可培育出首批港產大閘蟹應市,目標至少50萬隻。
港產蟹除「住得好」,為一眾養肥「蟹民」,養殖商利用三文魚、鱈魚等餐前廚餘,打磨成粉後混入蟹糧。每隻蟹每日進食約一克魚粉補充蛋白質,蟹膏鮮美飽滿之餘,亦為回收量長期偏低的廚餘,新增一條回收出路。

▼港產大閘蟹▼

+3

生態魚蝦蟹科技有限公司今年在天水圍、尖鼻咀、白泥及河上鄉,把合共700萬平方呎魚塘,改裝成「蟹場」,由只有半塊指甲大小的蟹苗,養殖第一批港產中華絨螯蟹(俗稱大閘蟹)。以往因本港夏天太熱而不適合養殖,大閘蟹幾乎全靠進口,但「生態魚蝦蟹科技」則在「蟹場」上蓋,舖上黑色防曬網及灑霧器,建成適合養殖大閘蟹的環境。入內有明顯降溫效果,氣溫保持在30度以下。

除傳統魚塘養殖,「生態魚蝦蟹科技」在尖鼻咀一個萬多平方呎的魚塘,試行「獨門祕技」,挖出數條水深40厘米至1米不等的水溝,仿製成溪流,增加大閘蟹的陸地空間。水溝之間亦種植稻草、小麥草等,可作蟹糧,也有助降溫。該公司另計劃在河上鄉魚塘加入環保元素,利用回收的舊卡板,打造成另類「蟹居」。

程詩灝表示,養殖場首要解決天氣熱問題,故舖上黑色防曬網及灑霧器,令氣溫維持在30度以下。(鄭子峰攝)

明年目標養殖500萬隻

本身是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總監的程詩灝是本地大閘蟹養殖場的發起人之一。他解釋,「佢哋(大閘蟹)係陸蟹,可以喺水溝歇息,當需要換氣呼吸,可以爬上陸地呼吸」。按傳統方式,飼養一隻大閘蟹平均需兩平方呎空間,蟹場空間原本只夠養5,000隻,但在漁塘內增加陸地比例後,養殖數量可增加30倍,達到15萬隻。倘存活率最終達一半,他認為已非常成功。

程詩灝說,本地大閘蟹首次應戰大閘蟹市場,目標產量50至70萬隻,該公司檢視三類場地的大閘蟹存活率後,明年將採用最佳方式大規模養殖,目標是500萬隻。

5両重港產大閘蟹擬售238元

這批港產大閘蟹品牌以「皓」為名,最快9月推出市場,可在HKTVmall購買,一隻5両重的大閘蟹售價238元,早鳥訂購有6折。養殖場亦擬推出巨型精品蟹,放在蟹舍獨居20個月,最快明年9月應市,一隻可重達12両。

程詩灝又指,日後或透過區塊鏈技術,讓食客追根溯源,透過二維碼了解每隻大閘蟹產地,成長水質、化驗報告等,食客更食得安心。程說:「(本地)新鮮大閘蟹,即撈、即刻蒸嚟食,味道好鮮甜」,免卻進口雪藏多時失去鮮味。

▼廚餘製成大閘蟹糧食▼

+7

餐廳、超市回收餐前廚餘製成蟹糧 增回收出路

要養到大閘蟹肥肥白白,除水質優良,蟹糧也記一功。大閘蟹在2月至6月成長期,以素食為主,例如粟米、南瓜、紅蘿蔔等;至出售前三個月,才改為混入從日本餐廳、超市等回收的三文魚、鱈魚、吞拿魚等,打磨成「魚粉」,讓大閘蟹補充蛋白質,由這些餐前廚餘製成的魚粉,佔蟹糧成份約兩成。

負責把廚餘變蟹糧的綠色環保廚餘回收有限公司,回收的魚類經處理後,重量剩下十分一,一公噸三文魚粉售價4,700元,一公噸鱈魚粉更索價過萬元。董事長呂建基指,「現行設備每日可處理15公噸,但處理完唔係全部有人要,處理其中7至8公噸後,餘下送去小蠔灣(廚餘廠)」。他說,廚餘廠「蝕足十年」,幸好近年不少企業參與廚餘分類,農場也接受用廚餘作飼料,才收支平衡,對於有大閘蟹養殖場加入,認為是好事。

另一發起人陳式立指,產值高的大閘蟹才能使用這些高成本飼料,一隻蟹每日平均進食5克糧食,廚餘轉化成的魚粉已佔其中1克。程詩灝補充指,料蟹場一個月消耗1.5公噸魚粉,「如果養殖業搞唔起,收幾多廚餘,處理後都無出路」,希望活化魚塘後,令廚餘回收多一個出路。

陳式立表示,一隻蟹每日平均進食5克糧食,廚餘轉化成的魚粉已佔其中1克。(鄭子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