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啟剛:康文署壁球場放一張乒乓檯 善用大數據制定體育普及政策

撰文:謝媛彰
出版:更新:

香港政府現時的體育政策沿用了接近20年,被統稱為「三化」,分別是「精英化、普及化、盛事化」。港府對本地體育發展的經常性開支持續增加,2019-20年度的預算開支為58億元,較對上一年度約50億元增加16%。

身兼港協暨奧委會副會長的霍啟剛認為,普及化是體育政策當中最重要一環,因為要推動產業化,群眾支持必不可少。事實上,2018-19年政府在推廣普及體育的相關開支近43億元,佔總開支約86%,佔比是「三化」當中最多,一點都不少,但體育在香港的普及程度又是否真的可反映資源的投放?

【香港體育政策構想.系列之三】

相關閱讀:

專訪|跳水王后搖身成奧運裁判 郭晶晶:希望在體壇有更大話語權

專訪|滑板可變精英項目?霍啟剛:體育政策要以投資取代獎勵心態

霍啟剛呼籲政府要多收集數據,作制定普及政策之用。(黃寶瑩攝)

「現在是大數據年代,你沒有數據,又能如何制定政策?」對於「普及化」的政策,霍啟剛有感而發。他十分支持政府應就普及化的體育政策作深入調研,更曾大膽建議政府,希望能在全民普查中,加入市民對於體育項目的偏好與看法,如生活習慣及喜歡什麼運動等,好讓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有所依據。

翻查資料,對上一個有關本港體育的普及程度,受訪對象涵蓋兒童、青少年與成年人的調查已是2009年的事。當時由體育委員會轄下的社區體育事務委員會、康文署以及中大體育運動科學系進行並提交。當時調查的結果發現有 65.5% 的7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表示在過去3個月曾經參與至少一次的運動。

凝動香港體育基金去年10月公布「中小學生運動參與時數研究計劃」的先導研究結果,發現本港僅5.2%的5至17歲的青少年平日運動參與時數符合世衞標準。(資料圖片)

非官方的調查則進行得較頻密,凝動香港體育基金去年10月公布「中小學生運動參與時數研究計劃」的先導研究結果,發現本港僅5.2%的5至17歲的青少年平日運動參與時數符合世衞標準,周末亦僅為23.7%人達標。世衞建議5至17歲的青少年每天應進行累計至少60分鐘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例如慢跑、游泳等,調查反映本港青少年運動不足。

對於即使投放大量資源仍然未能令體育真正普及化的原因,霍啟剛認為是「沒有KPI(關鍵績效指標)」,而每區各自的地區體育會有著不同的目標,舉辦不同的活動,卻沒有共同目標與指標,屬各有各做。「康文署沒有KPI,沒有一些硬性指標去鼓勵大家做運動。例如參與度、甚至是通過體育達至的社會凝聚力等等。」

本港未來的體育發展,方向除了是「精英化、普及化和盛事化」外,更應走向「產業化」和「專業化」。霍啟剛認為,這幾大方向環環相扣,缺一不可。他指出,產業化的基礎是消費群眾,要有足夠人支持產業,才能獲商家支持。他舉例說,現時中學學界比賽辦得不錯,「但卻是新界與港九分開做,沒有全港性的學界比賽」,是否可以有人牽頭舉辦,建立階梯與學生運動員可以代表香港到其他地方例如大灣區作賽?

「普及化政策必須以KPI為本,有清晰目標,由上而下推動才能成功」,霍啟剛以美國作為例子,指該國的體育產業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學界比賽辦得非常成功。普及化帶動產業化,足以養起精英運動員。

霍啟剛指出,體育相關的城市規劃十分過時,如康文署轄下場地的壁球場,現時很多時只放一張乒乓波檯,係好浪費,使用率很低(康文署網站圖片)

雖說體育普及度仍有上升空間,但也經常聽到體育愛好者說康文署場地極難預約。「再長遠一點說,就是體育相關的城市規劃,現在的規劃十分過時,如康文署轄下場地的壁球場,現時很多時只放一張乒乓波檯,係好浪費,使用率很低;又例如網球總會常被指網球場使用率低,但情況是政府不願為現有的露天網球場加蓋,一落雨就冇得打,這些真的需要逐點改善。」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