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護署斥25萬元活化吉澳文化徑 掃碼可聽居民述昔日光輝【多圖】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疫情下綠色旅遊興起,令較偏遠小島也成打卡勝地。全長3.5公里的吉澳文化徑今(23日)推出,旅客在沿途豎立的解說牌上,只需掃描二維碼,即可收聽由當地村民口述昔日生活軼事,令遊客更了解吉澳漁村的前世今生。
除了聽小店故事,文化徑也有舊照片紀錄吉澳舊貌。漁護署表示,會以吉澳作為試點,推廣及保育社區文化歷史。

位於新界東北水域的吉澳呈Z形,彎曲的海岸線為漁船提供天然避風港,被漁民視為「吉祥的海灣」。曾是水陸居民聚居的熱鬧島嶼,人口最興旺時期,要數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有近6,000名居民,但時至今日,吉澳的常駐居民不足50人。

原本只有約800米長的自然步道,漁護署重新規劃為長達3.5公里的吉澳文化徑,行足全程約花兩小時,大致平坦易行。文化徑以吉澳大街為中心,連貫島上人文歷史景點,沿途設有27塊解說牌,旅客掃描牌上二維碼,即可聆聽村民或地質公園導賞員口述故事。

其中兩條分支路線分別通往吉澳西北角的兩座山頂「高地頂」及「高棚頂」觀景台,前者向北遙望,飽覽相鄰鴨洲、深圳鹽田港等景致;從後者南望,則可欣賞印洲塘漁港風景。

口述歷史重溫昔日漁村光輝

以客家人及漁民為主的吉澳人,在60年代起相繼搬出市區或移民,走入曾有超過60間店舖的吉澳大街,昔日人來人往的繁華鬧市變得沉寂,雜貨店、士多、冰室、豬肉店等商鋪多已變成一片廢墟,剩下空殼及門外的解說牌,是歷史遺下最後的痕跡。島上唯一學校「吉澳公立學校」,全盛時期有超過600名學生,後來因學生人數持續減少,最終在2005年停辦。

除商舖,還有露天電影院。原來吉澳村公所曾在60年代購入一台電影放映機,以民居的白色外牆作為螢幕。播電影的晚上,吸引村民在牆前空地「擔櫈仔」收看免費電影,有村民笑言「難得有娛樂節目,成條村都來!」,憶述高峰時曾聚集千人睇戲,播映時間還要避開月光,以免影響畫面清晰度。

+1

冀市民更熱愛鄉郊

吉澳文化徑由漁護署耗資25萬元興建,籌備約9個月終於今日面世。漁護署地質公園主任(教育)吳善斌表示,適逢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成立十周年,以風景優美及遊覽路線較長的吉澳,作為試點推出文化徑,希望透過口述歷史形式,更增添親切感。

吳解釋,地質公園範疇包括地質、生態及地區文化歷史,希望推廣及保育社區文化歷史,並轉化成旅遊新資源,令市民更熱愛鄉郊。他說,吉澳故事館2019年開幕,以往遊客入館才能認識該處歷史文化,今次文化徑是延伸項目,在遊覽過程可知悉當地傳統文化、風俗及故事,掃描二維碼也可瀏覽昔日舊相及有語音導航。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