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和死亡 那一個會先來?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明天和死亡,那一個會先來?」相信一般人沒有細心思考過,也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然而,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霎時禍福,生老病死,死亡並不一定因為不治之症。
撰文︰醫院管理局聯網服務總監楊諦岡醫生

有一手術室護士同事,面對腦幹死亡的母親要離開的事實,縱使自己也曾參與過器官捐贈的手術,但仍準備拒絕醫院捐贈器官的游說。她認為媽媽一生辛勞,不想在她身上再增加一道疤痕,添加她的痛苦。至親彌留之間,女兒愛母之心切,情感與理性交戰之複雜,非一般人可理解。但最後她看到報章的報導,有另一女兒正呼籲好心人捐肝救母,護士同事心想如果等候換肝的是她母親,她又會怎樣呢?當刻她就決定將媽媽的心臟和腎臟捐給有需要的人,不但救了三名病人、也同時救了三個家庭。

 十一月十三日為器官捐贈日,在「大愛恩人」之秋祭中不少接受過器官移植的病人表示能重投社會工作,綻放生命活力。

器官移植聯絡主任每次約見腦幹死亡病人的家屬,遇上最大的挑戰,是要至親們正深受哀傷之痛時,懇請他們考慮把離世病人的器官捐出。有時候話未說完,至親們便開始激烈討論,靜寂的房間瞬間被反對和贊成的聲音劃破,再過一陣子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大,贊成的卻漸漸消逝。忽然房間又變得鴉雀無聲,在至親哀傷的臉孔和略帶悲憤的眼神中,空氣彷彿驟然凝固。

可幸是仍有家人,能在親人離世的艱難時刻克服悲痛,鼓起無比勇氣,弘揚大愛,無私奉獻離世家人的器官,為不少苦候器官續命的病人帶來重生之希望。我對這班捐贈器官的「大愛恩人」和家屬表示由衷的敬意。

十一月十三日為器官捐贈日,我獲邀出席「大愛恩人」之秋祭,感恩在秋祭中聽到不少接受過器官移植的病人能夠重投社會工作,亦積極參與各類型的義工服務和體育運動,綻放生命活力,無負捐贈者的無私大愛。

雖然現今醫學進步,但對某些器官衰竭的病人來說,器官移植仍然是他們延續生命的唯一希望。器官移植手術的器官來源分別是「遺體捐贈」和「活體捐贈」,醫管局過去十年共處理超過1,600宗器官移植個案,當中超過六成的器官來自離世人士的遺體捐贈。現時香港每天仍有超過2,700人等候器官移植,遺憾的是礙於捐贈器官來源供應有限,有不少病人會因為等不及適合的器官,便離開這個世界。

醫管局在遺體捐贈以外積極尋求突破,推出「腎臟配對捐贈先導計劃」,定期為參與計劃的腎病患者及其家人進行醫學配對。(資料圖片)

為了能夠縮短病者等候時間,使病者能及早重獲新生,醫管局在遺體捐贈以外積極尋求突破,推出「腎臟配對捐贈先導計劃」,定期為參與計劃的腎病患者及其家人進行醫學配對,令兩組本來醫學上不配合的捐受雙方,均可接受合適的器官。今年8月,醫管局跨專科團隊成功進行本港首宗交叉換腎手術,為需要接受腎臟移植的患者提供「多一個機會」。

再回到最初的問題:「明天和死亡,那一個會先來?」

我的答案是,上帝早有準備,但要好好保養自身器官,參與成為弘揚大愛的新力軍,讓自己也可成為別人生命的祝福。

《香港01》「01醫務所」與醫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園遊。杏林》。

「杏林」出自三國時代名醫董奉的故事,後世以「杏林」稱頌醫護,四位來自醫管局的杏林中人帶領看倌園遊杏林大觀園,透過文字細數杏林人、杏林事,分享箇中點滴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