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食無限期】曾放棄變味米 過期食家野人:憑味覺判斷賞味期限

撰文:邵沛琳
出版:更新:

科技為城市人提供方便,亦帶來不必要浪費。環保人士「野人」莫皓光與妻兒同住村屋,為減少浪費,一家人生活一切從簡,常食用快過期或已過期食品,在後園種植蔬果。野人批評,有商戶為取得低廉來貨價,不惜大批購入食品,最終「賣唔晒、擺過期」造成浪費。他有感商戶應妥善管理貨品,市民不應盲目依隨食品標籤,可以感官判斷食品能否食用。

浪費食物是源於零售者,應該計算點樣量入為出,如果無浪費就不會有嗰間社企(綠惜超市)嘅出現。
「野人」莫皓光 環保人士
野人莫皓光指出,最近希望可做到零電及零石油氣,用天然及傳統智慧生活,減少不必要的浪費。(邵沛琳攝)

過期日並非代表一切 食用前可以感官判斷

「人漸漸學識睇標籤同數字,而非憑自己感覺,判斷食品是否變質或者不能食用。」野人認為,本港物資豐富,不少人習慣以食物包裝上的「過期日」作食用指標,常食用過期食品的他,則會以口感去衡量可否食用。

「每一間社企嘅出現,都是解決社會某啲問題!」野人指,店舖入貨意味着生產量增多,或許基於背後大規模的買單,商戶應該妥善管理貨品,以降低食品擺過期的情況。他續稱,教育市民珍惜食物亦是重要一環,「每個人都有責任,應該多角度思考,並唔係只話零售商同生產商唔好!」

野人主要在家園種植蔬果,盡量自給自足。(邵沛琳攝)

購買快過期食品 既便宜又減少浪費

「過期食家」野人指,他主要購入快到期的食品,「係佢(超市)制度內,就快過期就平啲!」他透露,有朋友開設社會食物銀行,不時會轉贈快將過期食物,而茹素的他亦在家園種植蔬果,盡量自如自足,減少浪費食物。

他與家人不時食用已過「最佳食物日期」的食物,基本上沒有變質問題。但也有例外,早年有人轉贈近50包有問題大米予他,供其農地作堆肥用,「當時覺得如果問題唔大都可以食,第一次食冇問題,但第二次食就開始變酸。」之後,他請教米農,才知悉若真空包裝不佳,會令白米變質,因此該批米食一次後,就只能用作堆肥。

野人:傳統智慧離我哋好遠!

野人一家三口住在鄉郊村屋,盡量以自然的方法生活,減少不必要的浪費。(邵沛琳攝)
野人一家以木材燒水煮食,煲煮糖水也沒有難度。(邵沛琳攝)

早於2003年,野人受到自然教育導師的啟發,開始反思資源浪費的問題,他三年後改變原有的城市生活,以減少浪費大原則展開新生活。「以前我鐘意飲汽水,每種杯麵出新味道都要試!」野人笑言,年幼時家人都着他不要食過期食物。

事隔11年,野人與妻子阿牛、九個月大的兒子期仔(乳名:麥皮)住在鄉郊村屋,飲用自來水、以柴火煮食。野人近日與妻子計劃逐步放棄使用石油氣及電力,如果實行,他最希望於地底放瓦罐,嘗試以地溫保持食物冷凍,將傳統智慧融入現代生活中。

野人為兒子麥皮棄用尿片,改為可循環再用的尿布。(邵沛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