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表現影響企業集資及存亡 工程師成就不可或缺環保節能環節

撰文:01醫務所 源栢樑
出版:更新:

近月熱浪襲港再次突顯全球暖化越趨嚴重,各國對氣候問題關注度提升,尤其講究大型企業營運或進行生產時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近年金融投資機構亦注重企業在環境、社會和管治方面的表現(簡稱「ESG」),並以此作為評核投資標準之一,以往部分企業以改善ESG表現作為吸引投資者的「宣傳工具」,現在它卻漸漸成為企業能否獲得大型投資者青睞的「生死存亡」準則。工程師在環境部分的工作是舉足輕重,特別涉及能源使用的屋宇裝備設施,因香港建築物佔全港用電量達90%,故在建築物實踐節能是工程師們的基本目標。
撰文:資深工程師及上任工程師學會會長源栢樑

簡稱「ESG」的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管治(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被納入營運準則的情況越來越普遍,筆者視此為嵌入式管理去確保成效,表現的高低更成為金融市場主流投資指標。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 )是指污染防治、控制和節能減排;社會責任(Social)是有關客戶、員工關係與福利及影響的利害處理;公司管治(Governance)牽涉商業競爭、倫理、供應鏈管理以至商譽課題等。香港交易所過去宣佈自2016年起所有上市公司均需遵守《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報告指引》進行報告,否則公司需要公開解釋不遵守的原因。

其實「ESG」一詞最早估計於80年的美國出現,資料顯示,1981年時由全美大型企業執行長組成的商業圓桌會議簽署「企業目的」宣言,當中指出企業與社會是共生關係,作為社會的一份子,企業能否對社會負責任將決定它能不能長久生存,可算是「ESG」出現的最早依據之一。

2004年時聯合國發表《Who Cares Win》報告,首次建議將「環境、社會和管治」納入投資決策或企業經營的評量基準,時任聯合國祕書長安南認為,在投資分析框架裡面,應該將提升公司對環境的保護、對社會的貢獻及企業治理,作為投資經理工作目標之一,認為此舉可以對社會、金融市場及個人投資組合等帶來正面影響。

此後,「ESG」表現越來越受大型機構重視,尤其在金融市場內,過往不少公司只借此作為提升品牌形象的「工具」,其後此指標演變成企業能否生存的要素,因近年有大型調查發現,若有公司不進行「ESG」評估或評估不達標,有多達49%投資者會因此不投資予該公司,甚至撤資,故做好「ESG」已是企業生死攸關之事。

要改善公司「ESG」表現,在環境保護、節能減碳方面不得不借助工程師等工程界專業人士的幫助,因上市公司每年要進行評估及撰寫報告,交代在環保節能及減排減碳等範疇的「成績表」,而公司在評估哪方面需改善以達至節能等要求,以致評審表現時均需由工程師等專業人士處理。為應對持續增加的專門人材需求,各大專院校新增不少涉及相關工作的學士或碩士學位等,包括理大的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和會計及金融學院、城大能源及環境學院、不同院校的短期課程,均有較專門的科目,除了工程上的知識,亦會教授處理相關財務報表的技巧等。

近年本港除私人公司外,不少公營機構亦積極參與此評核,甚至大型醫療機構也投入準備製作「ESG」報告,醫院等廿四小時運作的大樓,亦更需要進行相關評估得以檢視營運時的可持續性。筆者認為,若越來越多企業重視其「ESG」表現,當局亦致力提倡及大力推動環保及達至碳中和工作,可為整體社會環境帶來正面影響,長遠為全人類福祉帶來莫大益處。

《01醫務所》與資深工程師源栢樑合作,逢周一推出專欄「源途有你」,分享工程與醫療的大小事。

源栢樑一直以推動工程界專業發展為己任,亦剛剛卸任工程師學會會長一職。數十年專業路途,著實值得回憶,亦深信後來者或可從中領會工程專業要點所在。源途有你,就讓大家一起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