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署大數據預測未來15至90分鐘路況 供市民查詢路線避塞車

撰文:陳嘉慧
出版:更新:

港府近年力推科技應用以提升部門服務及效率,其中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資科辦)聯同運輸署開發交通預測系統,利用大數據推算未來15至90分鐘內路況,市民可於「香港出行易」查詢路線避免塞車。
環保署亦透過深度學習分析聲紋、圖像數據,開發非法改裝車輛偵測器,成本可低至傳統器材的百分之一。資科辦表示,新一代政府雲端平台可為部門縮短開發時間,已累計支援15個大數據分析項目及逾350項數碼政府服務。

運輸署高級工程師(智慧出行部)陳錫鎮介紹,今年6月推出的交通數據分析系統整合即時車速、路面事故資訊、過往交通紀錄、實時及預測天氣數據等,除了可展示實時交通狀況外,亦可預測未來15-90分鐘的道路車速及行車時間,更可進一步分析交通事故及惡劣天氣的影響。

預測15-90分鐘內路況 助市民規劃路線避塞車

應用方面,現時預測數據已用於內部交通管理及巴士改道等,市民亦可於「香港出行易」手機應用程式作路線搜尋,當選擇出發時間後,系統會自動預測相應的行車時間;另外亦以開放數據格式發布,供開發者、物流業界等使用。

⬇️「香港出行易」路況預測用法⬇️

現時運輸署智能運輸系統,有在主要幹線道路裝設交通探測器收集行車數據,當中藍牙功能曾引起私隱疑慮,不過探測器僅覆蓋本港25%路段,署方當時指已作私隱風險評估,運算後資料亦會自動刪除。而新推出的交通預測系統除使用探測器數據,亦以巴士及綠色專線小巴到站時間推算路段車速,足以涵蓋本港70%路段。

「政府都用到開放數據」

資科辦總系統經理(數據分析)趙善衡表示,政府近年積極推動開放數據,而「政府都用到開放數據」,如這項目中就使用了巴士及小巴的數據改善交通。他亦指,新一代政府雲端平台能為部門縮短3-4個月開發時間,可推動更多創新應用,累計已支援15個大數據分析項目及逾350項數碼政府服務。

資科辦系統經理(數據分析)吳文婷(左)、資科辦總系統經理(數據分析)趙善衡(中)、運輸署高級工程師(智慧出行部)陳錫鎮(陳嘉慧攝)

聲紋分析非法改裝「死氣喉」車輛準確率九成

另一例子是環保署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的低成本非法改裝車輛偵測儀器。資科辦系統經理(數據分析)吳文婷介紹,系統器材包括收音器、拍攝路面及車牌的高速攝影機等,並利用政府雲端平台的深度學習功能分析路面嘈音聲紋數據,以偵測非法改裝「死氣喉」的車輛,準確度達90%,而每個成本僅約1萬元,是傳統器材的百分之一。不過項目仍於實驗階段,且涉及執法,尚待多部門探討實際應用。

新技術成本只需傳統儀器百分之一

大數據分析亦可應用於城市安全範疇,如土木工程拓展署利用機器學習評估山泥傾瀉風險,配合工程師專業知識,以適當安排斜坡維護。創新技術也有助提升資源運用效率,近年多個政府部門推出聊天機器人,由資科辦整合成可共享的聊天機械人基礎系統,包括可共用自然語言處理引擎、知識庫等,降低開發成本。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