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問卷】精神健康調查現反傳統結果 愈年輕港人心理困擾愈大

撰文:朱韻斐
出版:更新:

有非牟利機構的調查發現,接近半數受訪港人認為自己的精神健康狀況為差至一般,更有愈年輕的香港人,心理困擾愈大的趨勢。
有精神科醫生指,傳統的研究認為,在學的年輕人和長者的精神健康,普遍較在職成年人好,是次調查結果反映情況值得關注,加上臨床上亦發現精緒病有年輕化趨勢,建議家長注重為子女提供情緒支援。

利民會的調查指出,本港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狀況較成年人差。(視覺中國圖片)

愈後生的港人心理愈不健康?

非牟利機構利民會於去年11月至本年1月期間,就精神健康問題訪問281位市民。調查以「凱斯勒心理困擾量表」評估受訪者的精神健康,滿分為50分,愈高分反映情緒愈受困擾。調查發現,受害者的精神健康平均分為26.2分,49%受訪者25分以上。利民會研究及發展主任陳潔英指,外國有研究指,25分以上人士中,最少有30%機會患上情緒病。另外,亦有43.9%受訪者主觀評價自己的精神健康狀況為「差」或「一般」。

調查更發現,愈年輕的香港人,心理困擾指數愈高。18歲以下的受訪者的平均分數為33.3分;18至59歲人士的分數呈下降趨勢;60歲或以上人士的平均分數為21.9分。

以下為「GHQ-12」一般健康狀況問卷,結果可分為0至36分,分數愈高代表心理受困擾的程度愈高。若總分達13分或以上,顯示其情緒出現困擾,需要多加關注。「GHQ-12」為一般健康問卷,僅供個人參考之用,並非臨床的診斷,如有任何疑問應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精神健康調查發現,接近半數受訪港人認為自己的狀況為差至一般。(朱韻斐攝)
麥永接指,臨床上亦發現精緒病有年輕化趨勢,甚至有小學生求診。(朱韻斐攝)

父母宜多留意子女是否有壓力徵狀 失眠、無胃口要留意

精神科醫生麥永接指,傳統的研究認為,在學的年輕人和長者的精神健康,普遍較在職人士好,應該呈「U」形狀態,是次的調查結果值得社會關注。麥永接續指,臨床上亦發現精緒病有年輕化趨勢,甚至有小學生求診,主要是因為學業壓力而生焦慮和抑鬱,建議家長注重為子女提供情緒支援。

麥永接建議,父母應從兒女小時候開始,建立良好的家庭關係包括減少「外判」,例如「請教練教小朋友打乒乓波,而不是陪伴他們打乒乓波。」父母又可以留意子女是否有出現持續失眠、頭痛、無胃口等壓力徵狀,為他們提供情感支援。

「即時通」填補精神健康支援空缺 晚間真人接聽 支援市民

麥醫生說,當感到受情緒困擾時,第一時間需要被聆聽和被理解,可考慮尋求精神健康支援熱線協助。利民會助理總幹事李綺雯指,該會的24小時精神健康支援熱線「即時通」,由真人接聽,每月約接到3000個來電人次,反映社會的需求甚大;特別在晚上找不到社康護士等支援時,熱線能填補空缺,並吸引社區潛藏的個案及早求助。

利民會於2013年至2017年2月期間,向90名接受服務的會員進行調查,發現他們接受服務後的精神健康,較參加服務前平均改善了2.6分,即約15%,在統計學上證實有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