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爆煲」男因強者形象難求診 或以濫藥逃避問題

撰文:文雪萍
出版:更新:

香港人生活壓力大非新鮮事,情緒健康亦漸受社會關注,惟男士要舒壓並不容易。
有精神科醫生指出,男士普遍難以察覺個人感受,更因社會對男士的角色定型及期望,使男士較少向他人求助,往往到「爆煲」才尋求協助。
主要提供男士社交及情緒支援服務的「明愛賽馬會思達計劃」,而服務由去年初開辦至今,已有5百多名男士使用,當中以35至50歲的男士較常使用。

精神科醫生指社會對男士角色定型及期望,使男士出現精神壓力時較少向他人求助。(文雪萍攝)

任何人有壓力,均望有人可以分擔,惟男士受形象所限,要訴心事並不容易。

精神科專科醫生曾韋僑出席明愛男士中心第15屆男人節啟動禮時指出,曾有中年男病人任職金融業管理層,因工作期望及壓力過大而感到精神緊張、失眠,「佢成日辛苦到匿埋喊,或者想喊但喊唔出。」曾續稱,病人期間缺乏食慾,於兩個月內瘦了5、6磅,而精神狀況亦影響其生活及決策力,整個情況持續數個月,最後由太太代其尋求專業協助,確診患上抑鬱症。

曾指,現時男士普遍受社會定型,難以接受自己出現問題,亦不願意向外求助,多數由家人發現其情緒問題及尋求協助。

而去年初開辦,主要提供男士社交及情緒支援服務的「明愛賽馬會思達計劃」,計劃至今,已有5百多名男士使用,當中以35至50歲的男士較常使用。

明愛專上學院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朱昌熙稱,社會上普遍對男士有期望,使男士難以啟齒求助。(文雪萍攝)

明愛專上學院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朱昌熙亦稱,雖然社會上有不少服務中心可提供男性支援服務,但男士亦難以放下尊嚴向外求助。

他續指,社會環境往往把男士定型為強者及領導角色,社會壓力使男士更難找到合適渠道求助。曾韋僑補充指,男士往往到「爆煲」時才察覺個人情緒問題,「男士通常個情況去到都幾嚴重先嚟求診,例如等到老婆嗌離婚、打小朋友打到好厲害等。」他表示,更有男士以濫用藥物來逃避其情緒問題。

精神科專科醫生曾韋僑指出,持續性煩燥、易怒及不願見人或是身體發出的情緒警號,要多加注意。(文雪萍攝)

曾韋僑提醒,若發現家人或自己的情緒出現異常,如經常失眠、易怒、脾氣暴躁等,而情況持續兩星期或以上,則要多加注意。他又建議,除市民要均衡飲食及做適量運動外,亦要多觀察個人情緒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