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港督並唔係大哂!港督如何與華人精英合作?

撰文:胡可智
出版:更新:

撰文:胡可智
(香港民間學院講師)

香港政府是英國皇家殖民地, 名不副實, 因為英國殖民地(colony), 如加拿大、澳洲、南非都有自治的民選議會及政府, 所以香港情況似屬地(territories)更多。由於,英國是民主國家, 所以香港的殖民地政府是一個自由的機構(liberal institution),被英國式的法治傳統及慣例約束,但是並不民主,終其殖民地統治,香港總督代表是英皇的主權,同時欠缺香港人的民意授權。


港英早年華人多受歧視

香港中學文憑試較重視香港殖民地與華人關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香港主要官員皆由外籍人士擔任。另外,行政、立法兩局則由政府高官及英商主宰。在1870年代起,香港本地華商興起,香港政府才開始重視華商的意見,以華商領袖及華人社團作為溝通的渠道。
 

何東是十九世紀末香港著名買辦,是港英政府其中一位重視的華人精英。其家族及後在香港有很大影響力。(資料圖片)

在十九世紀末的華人精英,由於香港的轉口港位置,所以早期華商都是以買辦(comprador)及行商(Hong Merchant)。買辦是成功的華裔或歐亞混血兒(Eurasians)中介人,如何東(Robert Hotung)(見附圖)韋玉 ,分別為怡和(Jardine and Matheson)及有利銀行(Mercantile Bank of India,London and China)買辦,為華商精英。進入二十世紀初,華商開始發展成家族,如何東家族(Hotung Family)及李佩材家族,除了財富,更有政治的影響力。

伍廷芳是首位香港華人立法局議員,及後官至中華民國外交總長。(資料圖片)

香港殖民地政府欠缺華人聲音,雖然華人佔香港社會達98%之強,香港政府更吸納華人精英進入行政立法兩局。在1880年,首位華人伍才(伍廷芳)(見圖)任立法局議員。華人資產階級雖然在二十世紀初已經出現,但是,始終與其他華人一樣受岐視,高級公務員並未向華人開放,絕大部份行政、立法兩局議員皆為外籍人士。《山頂區保留條例》(Peak District Reservation Ordinance, 1904)更是顯著的種族岐視法律,針對是興起中的華人資產階級。香港會(Hong Kong Club)及馬會(Jockey Club)會藉也未向華商開放。

中國民族主義是對香港殖民地政府合法性的挑戰之一。雖然,當時的歐藉居民曾先後成立「政制改革協會」(Constitutional Reform Association)及「九龍居民協會」(Kowloon Resident’s Association),旨在成立香港的自治政府,但是成果並不顯著。在1905-06年的反美風潮及1908年因日本商船「二辰丸」走私軍火引用的杯葛日貨是中國民族主義的先聲。1922 年的海員大罷工(Seamen Strike)及1925-26年的省港大罷工(Hong Kong-Guangdong General Strike),尤其後者, 是對香港政府管治的嚴峻挑戰。

香港殖民地政府旨在對應中國民族主義,更加利用華商的影響力。如以何東作為殖民地政府代表與罷工工人談判,也委任前清官員及富商周壽臣(Sir Shouson Chow)為行政局非官守議員,是行政局議員的首位華人。香港殖民地政府與華人精英合作關係將在下文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