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究揭一種干擾素致癌症免疫治療失效 發現生物標記提升療效

撰文:鍾麗霞
出版:更新:

癌症治療有突破性研究。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能夠消滅癌細胞的CD8+T細胞,會被一種稱為I型干擾素抑制,導致免疫治療對付腫瘤失效,有關發現為研究改善免疫治療的臨床療效提供了新方向。研究成果已在學術期刊《Cell Reports》發表。

免疫治療是一種利用藥物重新啟動免疫系統以對抗疾病的臨床治療方法,同時是對付不同癌症的一線治療。雖然不少病人在接受免疫治療後反應良好,但部分病人也會無效或很快失效。而免疫治療目前對癌症的有效反應率只有20%至30%,有關「低反應率」的成因一直未明。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揭示功能漸失的T細胞引致免疫治療失效的原因。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左起)張家銘,Victor Gray,寧珖聖博士及陳惟馨。

在正常的情况下,CD8+T細胞會持續消滅癌細胞,進而抑制腫瘤增生,但這群T細胞免疫效應功能會漸漸喪失,有關狀態被稱為「T細胞耗竭」(exhausted CD8+ T cells,Tex)。當T細胞耗竭,腫瘤便能避過免疫系統並失控生長;因此,如何防止或逆轉CD8+T細胞耗竭,是腫瘤免疫治療的主要目標;當T細胞耗竭至完全喪失細胞免疫效應功能,免疫治療亦會失效,導致療效僅得20%至30%。

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寧珖聖博士領導是項研究,而研究團隊的最終目標是揭示T細胞(terminal Tex)完全耗竭並失效的成因,以控制CD8+T細胞不會耗竭,為發現新的免疫治療藥物靶點奠定新基礎。

團隊指出,I型干擾素(Type I interferon,IFN-I)在「T細胞耗竭」的發展過程中,對腫瘤的免疫治療不利的影響——對免疫治療失效的癌症病人,其體內具有高水平的IFN-I干擾素訊號,而通過對公開資料庫中癌症病人測序數據的分析、體外培養免疫細胞及動物模型實驗,團隊發現長期而持續的IFN-I訊號誘發了脂質過氧化,繼而令CD8+T細胞完全耗竭,免疫治療最終失效,團隊並發現,對抗腫瘤免疫效應有害的IFN-I-LPO通路可作為一種生物標記,有望用於改善治療方案、實現患者的個人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