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一來港不懂說粵語感自卑 中大女生設計桌上遊戲教如何避微歧視

撰文:洪芷菁
出版:更新:

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四年級生蘇泳茵中一時才從內地來港讀書,對粵語識聽不識講,自卑「驚俾人笑」。不過她遇着一班好同學,起初和她一起講普通話,而她亦不斷努力學習講廣東話,如今講得非常流利。

大學期間透過活動,漸漸明白到香港人的心理健康。她與一班同學設計桌上遊戲「做個友情人」,透過特定的人物角色及事件設定,讓平常人察覺日常生活中的微歧視行為,包括新來港人士、受性別定型困擾人士等日常所面對的挑戰,冀能讓大眾意識到即使很細微的一句話或行為,若帶有侮辱成分都會對當事人造成心理傷害。

蘇泳茵與一班同學設計桌上遊戲「做個友情人」,透過特定的人物角色及事件設定,讓平常人察覺日常生活中的微歧視行為。(夏家朗攝)

領展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上月公布「領展大學生獎學金」得獎名單,在超過2,000份申請中,220位就讀於11間本地公營及私立大學的本科生獲頒發獎學金,當中116位為中文大學學生,心理學系的蘇泳茵是其中一位。

+3

單親家庭長大 留內地由婆婆撫養

連續四年取得該獎學金的蘇泳茵,中一時才從內地來港讀書。出身單親家庭的她,母親在香港打工賺錢,而她則從小在內地居住由婆婆照顧。

粵語識聽不識講 被誤解好靜

蘇泳茵與婆婆生活時,一直以客家話溝通,因此初來香港時,語言成為最大障礙,識聽但不識講廣東話,「成個人係好摺,原因就驚講錯嘢,或者係驚俾人笑。」她透露中一參加迎新營時因為語言障礙難以表達自己,被小組的師姐評價她「好靜」,感到不被理解,遭受打擊,害怕自此後會被人標籤。

幸好在學期間,同學都沒取笑她,甚至起初和她一起講普通話,而她亦不斷努力學習講廣東話,如今講得非常流利。

設計教育「微歧視」桌上遊戲

後來升上大學期間,因為參與「說書人」(StoryTaler)的活動及訓練,漸漸明白到香港人的心理健康,「其實有一班關心自己、他人、社會嘅群體,慢慢奮鬥出嚟嘅一條路」。蘇泳茵同一班心理學同學設計桌上遊戲「做個友情人」,透過特定的人物角色及事件設定,讓平常人察覺日常生活中的微歧視行為,包括新來港人士、受性別定型困擾人士等日常所面對的挑戰,冀能讓大眾意識到即使很細微的一句話或行為,若帶有侮辱成分都會對當事人造成心理傷害。

將桌上遊戲由大學生推廣至中學生

蘇泳茵希望由中大學生為開端,將「做個友情人」桌上遊戲推廣開去,藉由訓練一群中學生,再由他們去訓練師弟師妹,從而代代相傳。她指現時已有三間中學收到遊戲物資,學生亦進行了桌上遊戲的訓練,而她在未來亦希望修讀工業與組織心理學,專注研究工作上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