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員質疑教資會委員「英語體系」主導 蔡若蓮:考慮溝通橋樑作用

撰文:胡家欣
出版:更新: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今(7日)討論大學教資會和研資局的組成及撥款機制等,會上多名議員質疑非本地委員由「英語體系」學者主導,促檢討架構。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教資會和研資局委員的工作職能是溝通橋樑,聯繫政府與大學,香港、國際與國家,能發揮這個作用是委員組成的優先考慮。

教資會和研資局委員均全數由特首委任。(資料圖片)

根據立法會文件,教資會和研資局委員均全數由特首委任。目前教資會共有24名委員,14人屬非本地委員,10位為內地及海外委員,包括2名來自內地的現任或前任大學校長、以及8名來自紐西蘭、新加坡、瑞士、英國及美國的學者。

研資局有33名委員,包括17名本地委員,和16名非本地委員,包括來自內地、新加坡、瑞士、澳洲、加拿大、英國及美國等地,當中華裔非本地委員達 10 位。

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選委界立法會議員劉智鵬在會上質疑,非本地委員以英語為主,認為有必要調整委員結構。(資料圖片)

鄧飛:「五眼聯盟」國家學者或受政府制肘

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選委界立法會議員劉智鵬在會上質疑,非本地委員以英語體系為主,認為有必要調整委員結構,「如果我哋講國際化,最多人講係國語、西班牙語、法語、日語。」

教聯會副主席兼選委界議員鄧飛亦批評研資局的委員組成,「除咗瑞士係號稱永久中立國,(委員)基本上都係嚟自英語國家,除咗新加坡之外,都係嚟自『五眼聯盟』」。他形容,來自「五眼聯盟」的學者「唔係唔可靠」,但「國家政府因冷戰思維有制肘」,促委任非英語系國家的委員。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教資會和研資會委員的工作職能,是作為政府與大學,香港、國際與國家之間溝通橋樑。(資料圖片)

蔡若蓮:委員組成優先考慮溝通橋樑功能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教資會和研資會委員的工作職能,是作為政府與大學,香港、國際與國家之間的溝通橋樑,委員須認識香港和了解國家發展,亦與國際有聯繫,委員組合能否發揮這個作用是最優先考慮,「如果只係集中單一地域或語言,未必有利香港多元化和國際化發展」,強調要兼顧香港競爭力和融入國家大局發展兩方面。

教資會秘書長鄧特抗表示,就委任教資會和研資局的委員,教資會只能提出建議,一般考慮委員的溝通及學術地位,本身對香港學制發展的認識等,「無排除其他地域嘅專家作為委員」。

教資會秘書長鄧特抗認為,非本地委員的委任主要考慮溝通及學術地位。(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