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勇評後疫情時代 香港須保持「平時如戰時,戰時如平時」心態

撰文:孔繁栩
出版:更新:

新冠疫情放緩,本港走向復常。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今日(7日)撰文,認為香港須保持「平時如戰時,戰時如平時」心態,未來應及早偵察,於新發傳染病萌芽之際、成疫之前,撲滅於源頭之處。

文章指,無人能知大疫何時再臨,即使處於於非疫情,亦應外防輸入;而私營醫療機構要改善感染控制硬件,在爆疫時免公營醫療系統崩潰;政府要淘汰舊式安老院舍;提高市民健康衞生意識等。

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右),連同港大臨牀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講座教授孔繁毅(左)撰文,探討未來應及早偵察,於新發傳染病萌芽之際、成疫之前,撲滅於源頭之處。(資料圖片/廖雁雄攝)

袁國勇、孔繁毅、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名譽副教授龍振邦,及港大學院微生物學系名譽助理教授趙晞揚在《明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本港第五波疫情,由輸入個案透過檢疫酒店引發葵涌邨大爆發,繼而蔓延全港,「無人能知大疫何時再臨,或10年,或明年,或明天。」

團隊建議,邊境管制亦要減少豁免,防止感染個案流入本港。(資料圖片/蘇煒然攝)

邊境口岸檢測、減少豁免 外防輸入

因此,認為外防輸入應由現時開始,於非疫情時,嚴格篩查發熱或生病的入境旅客,在各邊境口岸準備好檢測,成為常規做法,特別對於來自非洲和中東等疫情爆發熱點之旅客,因當地經常出現伊波拉和中東呼吸綜合症疫情。

至於檢測陰性者及指定病例之標本,應續以次世代排序法查找病源;旅客亦需時刻佩戴口罩,並接受流行病學追蹤;邊境管制亦要減少豁免,防止感染個案流入本港。醫管局及衞生署應具備快速擴大各種核酸檢測之設備、人手及技術,並能於短時間內啟動大流行模式,才能盡檢無症狀、輕度症狀病例,以隔離和檢疫接觸者,及早控疫。

第五波疫情,公立醫院瀕崩潰,急症室外放置多張臨時病。(資料圖片/歐嘉樂攝,2月17日)

私營醫療機需提升硬件 緩衝公營系統

文章又指,私營醫療機構不能置身事外,既有營利可用於改善院內、診所及門診感染控制有關之硬件,如提升鮮風供應及病房換氣率、增加負壓隔離病房等。日後再遇大流行,屆時私院5000多張病牀,部分可轉為負壓隔離病牀,短時間提供大量緩衝空間,以免公營醫療系統崩潰。

團隊建議政府,研究逐漸淘汰舊式安老院舍。(資料圖片/歐陽德浩攝)

指安老院良莠不齊 研淘汰舊式院舍

疫情期間安老院舍大爆發,文章指現時本港安老院舍水準良莠不齊,一般環境擠迫、通風欠佳、防疫設施不足,不利感染控制,「假如因循守舊、一如既往,只是於千瘡百孔的系統上小修小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下次疫症再臨,慘劇必定重現。」文章建議政府,可研究逐漸淘汰舊式安老院舍,重新訂下硬件標準,研究興建大型一站式安老城,並具備駐場醫護人員及醫療設施,當中個人空間要充足,如只提供單人或雙人房、足夠鮮風供應及獨立抽風系統。

疫情時期,不少市民往接種中心打針。(資料圖片/孔繁栩攝)

「平時如戰時,戰時如平時」

文章又提到,在第五波前,疫苗的錯誤信息廣泛流傳,資訊混亂,以訛傳訛,使市民於接種疫苗一事上普遍不信任政府,解說往往追不上謠言,長者、長期病患者及其家人因而卻步,未能及時接種,使大量老弱染疫逝世,認為必須加強本港市民認知水平,提高健康衞生意識,達至心態上抗疫韌性。

團隊期望,本港可以以「平時如戰時,戰時如平時」態度,不論軟件、硬件設施,甚至心態上均建立足夠抗疫韌性,時刻就緒,即使大疫再臨,終極目標乃於有藥物及疫苗之前,本港仍能運作如常,毋須長期停工停課,海陸空交通航運如常,市民日常生活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