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從國慶70周年反思香港 「一國兩制」仍是出路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10月1日(本周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陸港兩地卻呈現截然不同、互相排擠的現象;內地一片歡騰,人民凝聚力無比高漲,香港則陷入回歸以來最嚴重的政治衝突,而且遲遲未見平息。兩地在國慶時節出現如此鮮明的反差,難免教人思考香港的前路——應該如何理順特別行政區與國家的關係?作為國策和香港命運所繫的「一國兩制」應該如何走下去?

在近日的反修例示威中,有激進示威者塗污國徽、焚燒國旗,這些明顯旨在洩憤的舉動,清楚無誤地折射出部份市民對國家抱有對抗心態。在這種情況下,官媒多番指摘香港教育出了問題,而特區政府亦向被指為「元兇」之一的通識科「開刀」——為通識教材提供「專業諮詢」服務,甚至可能會推行強制送審。香港回歸已經二十二年,兩地之間應有的融洽和諒解,至今無法建立,情況並不理想。

一葉知秋,許多港人欠缺國家認同,已是不爭的事實。教育當然有很大影響,但更廣闊的社會背景是,在過去二十二年甚至更長時間裏兩地並沒有真正互相認識。具體而言,長年的殖民統治對香港產生了深遠影響,為港人建立了獨特的身份認同,就像台灣因為被日本殖民五十年而有着強烈的日本文化認同,這種現象並不奇怪。另外,早年香港人口主要由內地南下的難民所構成,他們對中共專制統治有着天然的恐懼,而回歸後中央駐港官員失職,亦令情況變得複雜。再加上近年內地經濟崛起對港人心理構成一定程度的衝擊,導致港人無法客觀看待內地,部份人甚至逐漸形成偏見。但究竟為什麼會有這種敵意,大家聽到的都是模糊的、情緒化的解釋。

以對抗心態看待內地,不單不是香港的出路,反而會傷及自身,亦缺乏合理性。《香港01》認為,在香港人普遍不接受「一國一制」、而「港獨」又不可行的情況下,「一國兩制」是唯一的現實選擇。可笑的是,連在殖民地時期都沒有人叫喊「獨立」,今天喊「獨立」的人確實是壞了腦。

中聯辦以往多次成為示威者的目標,多少折射出部份香港市民對中央的對抗心態。(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一國」可謂失敗 「兩制」詭異成功

近年,社會人士爭辯「一國兩制」是否已經走樣變形、是否已經失敗。我們的看法是:「一國」確實失敗,「兩制」卻詭異地成功,甚至非常成功,而「一國兩制」的成績就「麻麻地」。

當然,將「一國兩制」分拆為兩部份來討論是錯誤的,而且會誤導大家。「一國兩制」並非「一國」、「兩制」兩種概念的堆砌,它是統一的概念,相互作用,合二為一。沒有「一國」就根本不會有「兩制」,「兩制」的互動是「一國」之內的互動,而不是任何其他政治實體之間的互動。更嚴重的誤解是,大多數人不明白「五十年不變」是指「一國兩制」不變,而不是指資本主義這一制在五十年的限期內一成不變。因此,港人應該運用「港人治港」的優勢,改革和優化自己的一制。事實上,如果早就這樣做,社會或許不會像現在一樣有這麼多怨言。

香港人對「一國兩制」的認識聚焦在「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但又不做任何深度研究,討論時都是用政治情緒或意識形態去強詞奪理,各取所需。最可惜的是,大多數人將「兩制」之間的差異誤解為「對立」,而不是「互補」,就好像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還停留在冷戰時期,忘記了社會主義中國和資本主義西方每年都有過萬億美元的貿易和其他經濟交往,它們之間的關係好像比陸港關係更好,起碼沒有到了燒國旗的地步。

可惜的是,大多數人把「兩制」之間的差異誤解為「對立」,而不是「互補」。(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其實,我們說的「一國」失敗,不是指中國失敗,而是指「一國」觀念無法在香港這個中國的特別行政區落地生根。這種情況之所以出現,很大程度源於中央政府治港政策的巨大失誤。在香港回歸後的一段頗長時間內,中央以「區隔」而非「融合」的態度管治香港,側重「兩制」差異,甚至過度強調香港這一制的優越性,同時又忽視「一國」原則,以為回歸真的只是「換旗換督」那麼簡單,沒有把「一國兩制」視作一個統一的概念。在「井水不犯河水」的邏輯領導下,中央在香港其實沒有多少「存在感」。

香港政府的表現就更差勁。它除了在教育方面徹底失敗,在各個方面都無法從「一國兩制」的高度看問題,只是繼續鞏固「兩制」區隔的單一認識,跳不出「井水」、「河水」的框架,結果是國家觀念始終無法在香港建立。當衝突發生,加上一些「書生」和政客在那裏虛構一堆偽理論,導致極端本土思潮、甚至港獨思潮找到滋生的空間。

但詭異的是,我們同時看到「兩制」在香港的成功。就以政制發展為例,香港立法會作為地方議會,卻能夠在2015年否決根據全國人大「8.31」框架制訂的政改方案,行使了《基本法》賦予它的權力;相比之下,同樣作為地方議會,廣東省人大連推動政制發展的機會也沒有,遑論否決全國人大的決議。

在「井水不犯河水」的邏輯領導下,中央其實在香港社會沒有多少「存在感」。(資料圖片/羅國輝攝)

不得不提的是,在2014年「佔中」期間,我們熟悉的「專制」中央不單沒有命令香港政府清場,甚至勒令對方停止施放催淚彈。最近反修例示威雖已持續超過三個月,期間甚至發生圍堵中聯辦、「燒國旗」等侮辱國家象徵的事,但中央表現克制,希望問題由香港自行處理,尊重「兩制」。諷刺的是,在修例衝突中,相對於激進示威者和個別警察,最守法的竟然是中央政府,這一切顯然是「兩制」的成功。

港人當家作主 毋須脫鈎獨行

讓香港人當家作主是「一國兩制」的原意,但它不是指香港和內地「區隔」,而是希望殖民地官員離開之後,香港人自己能管好香港。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特區的社會體制與內地截然不同,除了沿用受到國際認可的普通法體系,還可在《基本法》規定下,循序漸進地達致雙普選,這些都是內地、甚至另一特區澳門所不具備的。

毋庸諱言,香港是一個很特別的城市,它雖是中國的一部份,但香港人普遍受到自由主義影響,這點與接受了威權主義的內地人民截然不同;就算這樣,如果否定「一國兩制」,甚至以類似美國總統特朗普大搞中美「脫鈎」的邏輯,繼而嘗試變相「港獨」,不再視陸港兩地是「命運共同體」,那完全是不切實際的。姑且不談陸港兩地在經濟民生上的聯繫早已非常緊密,政治上擁有主權的中央亦不可能無視「一國」底線,對香港的亂局視若無睹,任由局勢失控。

香港其實累積了不少「家底」,仍然有能力高舉「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大旗。(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在這些客觀形勢制約下,主張「攬炒」的極端示威者,除了獲得不成功便成仁的「美名」,究竟可以爭取到什麼?他們又可以把香港引領到何方?勇武分子曾經怪責「和理非」不成功,由他們試試,結果呢?因此,與其不智地參與沒有勝算的賭局或亂局,何不回歸理性,在現實而非幻象中做得更好?

香港家底豐厚 惟須自強不息

在香港,有些價值明明可以維護,只是我們在不知不覺間放鬆了堅持。例如在曠日持久的反修例示威中,市民對「暴力」的包容度明顯較以往大,這種情況極不理想。終審法院前首席大法官李國能早在7月初明言,非法和暴力行為必須人人譴責,這在法治之下是不可容忍的。試問,還有什麼比大家不再堅持法治、任由我們引以為傲的法治優勢逐步喪失,更令人悲哀?試問,「和理非」與特首林鄭月娥的對話有利於謀求社會共識,還是投擲汽油彈、破壞港鐵站的暴力有用?如此簡單的道理還需要爭論嗎?

港府和市民必須認清,在「一國兩制」下,香港的一制仍然大有可為。《香港01》不厭其煩地指出,香港其實累積了不少「家底」,依然具備本錢高舉我們想要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大旗。不是嗎?我們的庫房擁有龐大儲備,足以推動社會民生改革;我們在法治、金融、專業服務等領域具有優勢,更不用說許多市民受過高等教育,具備足以實現改革的專業品質。可惜,香港社會欠缺全面改革的共識,這種看似簡單、實質艱巨的無形之物,讓我們的年輕人耗費不少精神在陸港「脫鈎」、「去中國化」之類的幻想中,繼續蹉跎歲月。

可以預見的是,隨着內地進一步發展,陸港互動將更加頻繁,過程中肯定還會出現各種摩擦,因此需要理性和智慧去處理,這亦是「一國兩制」要解決的問題。對香港來說,若要令「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最根本就是要踢走偏見,摒棄對抗心態,培養國家認同,起碼不要把香港和國家利益置於對立面。與此同時,香港須以自強不息的心態,在「一國兩制」原則下加強最大的主體認知和能力,通過現實改革,證明香港的一制充滿正能量,能夠與內地那一制比翼雙飛、互利共贏。「港人治港」不是講出來的,是要做出來的。若非如此,陸港關係將難以理順,「一國兩制」勢將無法成功,這絕不符合740萬港人的福祉。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9月30日出版的第182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您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