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國產疫苗供港在即 勿讓偏見造成傷害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是現時全球最大公共衞生危機,鑑於病毒傳染力強,各地醫療系統負擔沉重,疫苗因而成為全球的希望所在,許多國家都爭取注射疫苗後可恢復經濟活動和人文交流。目前,中國、英國、美國、加拿大、俄羅斯、阿聯酋等國正着手進行疫苗接種或採購計劃,可惜在過程中卻出現諸多不必要的干擾,尤其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下,上演勾心鬥角的「疫苗政治」,例如中國向海外供應疫苗就被指為有戰略圖謀,甚至包藏禍心。世界已被疫情困擾了足足一年,各地人民更應放下政治偏見和誤解,同心戰勝這場世紀大疫。

類似情況亦可能在香港發生,而這正是我們所擔心的。上星期,政府宣布與兩間疫苗供應商達成協議:其一是中國科興控股生物技術公司的滅活新冠病毒疫苗,750萬劑疫苗中的首批100萬劑最快明年1月抵港;其二為中國復星醫藥聯同德國BioNTech及美國輝瑞研發的mRNA核糖核酸新冠病毒疫苗,其750萬劑疫苗預計明年首季到港。疫苗是香港從疫情中恢復過來的關鍵,只要安全有效,中外疫苗均屬可取。但在政府公布消息後,不少市民對國產疫苗反應冷淡,更多的是質疑。可以想像,圍繞疫苗的爭議勢將難以止息。

港府購入哪種疫苗,或者會否安排強制接種等,都可能演變成極度敏感的政治議題。在疫情防控上,偏見會蒙蔽我們對現實的認識,早前有不少人抵制中央支持的全民檢測,便充分說明這一點。選擇疫苗的唯一準則應是科學,任由偏見滋生只會妨礙抗疫,最終導致悲劇發生。在這方面,政府肩負很大責任,必須做好解說工作,引領市民理性看待內地疫苗;市民則應放下成見,不應先入為主,否則我們將難以找到符合香港切身利益的抗疫方案,繼續不必要地受到疫情折騰。

科興生物的滅活疫苗。 (科興生物網頁圖片)

民粹聲音干擾抗疫

自從疫情年初在武漢爆發以來,香港在疫情管理上摻雜了太多情緒化操作—先有大批醫護人員為了「爭取封關」而罷工,結果數據顯示輸入個案主要來自海外,而非內地;隨着內地疫情趨於穩定、並有能力幫助香港,部份市民又認定內地醫護人員來港協助檢測是「播毒」,甚至收集DNA用作監控;對於內地疫苗,社會大眾根本不感興趣,例如有網民質疑:「為何要向復星入貨?不可直接向輝瑞訂購嗎?」也有人主張先為警員接種科興疫苗。這些質疑根本不是證據主導,而是立場先行。

類似質疑之所以出現,一來源於近年陸港政治矛盾加劇,導致部份港人對中國疫苗的評價並非全然基於科學;二來源於過往內地科研落後於西方,以致形成根深柢固的偏見,許多人不察覺或不肯承認內地近年在科研層面已取得明顯進步。

無可否認,內地曾經發生疫苗醜聞,2018年長生生物疫苗造假便令國人對國產疫苗失去信心。但隨着事件引起中央對涉事人員進行懲處,以及在翌年通過《疫苗管理法》,情況已有所改善。更具體的例子是中國國藥集團(國藥)憑藉在第三期測試中的86%有效率,最近獲得阿聯酋政府批准相關疫苗在當地註冊上市。我們實在沒有理由假設,阿聯酋會在對中國疫苗沒有足夠信心的情況下,作出兒戲的決定,置人民健康於不顧。

國藥控股開展疫苗配送演練。(CGTN)

疫苗接種回歸科學

一些市民基於曾經的「疫苗醜聞」而冷待國產疫苗,甚至心懷疑慮,這種情緒可以理解,但認知必須與時俱進,不能總是假定內地為吳下阿蒙。即使是香港人眼中比較先進的西方國家,它們在研發過程中亦無法保證不出意外,例如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在上周二(12月8日)首次披露,有六名接種輝瑞疫苗的測試者在臨床試驗階段死亡;而即使疫苗通過測試並正式註冊,也可能發生意外,例如早前英國兩名「有嚴重過敏反應」病歷者在接種輝瑞疫苗後,出現了過敏症狀。

對於不同國家的疫苗,市民都應理性看待,根據專業意見接種,而非先入為主地抗拒某些國家的疫苗。事實上,即將為香港供應疫苗的科興生物早前在巴西進行疫苗測試時,曾有志願者死亡,當時便有意見認為中國疫苗不安全,但後來證實死者是死於自殺,與疫苗測試無關。至於復星、BioNTech和輝瑞合作研發的疫苗,輝瑞曾在11月初表示為94名新冠肺炎感染者進行測試後,證明疫苗有效性高於90%。

當然,假如市民仍有顧慮,政府大可要求相關藥廠公開更多數據,在陽光下供專家進一步核實。但這個過程必須以科學原則進行,不能摻雜民粹聲音。

對於疫苗的效用,衡量標準必須、而且只能是科學。倘若中國疫苗不可靠,甚至造成嚴重人命傷亡,肯定會被科學家揭露,最終亦會被市場淘汰。只是,迄今為止,外界尚未發現相關事故報告。在此情況下,人們總不能基於毫無基礎的偏見取代嚴謹的科學。

假如市民仍有顧慮,政府大可要求相關藥廠公開更多數據,在陽光下供專家進一步核實。但這個過程必須以科學原則進行,不能摻雜民粹聲音。(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摒棄偏見取法乎上

香港難以仿傚內地實施小區封閉管理,香港人整體上亦不具備內地人的集體意識,願意為了抗疫而犧牲個人自由,再加上香港作為開放型城市,不可能通過全面封關去截斷海外個案輸入,上述原因導致香港確診個案難以「清零」。一年以來,疫情令香港處於不正常狀態,本地經濟急切需要復蘇,市民生活必須盡快恢復正常,而廣泛接種疫苗正是香港的希望所在。

台灣衞生福利部長陳時中在9月聲言,不會在世衞牽頭的新冠肺炎疫苗「全球獲取機制」(COVAX)中選擇內地疫苗,這顯然是政治壓倒科學,置台灣民眾福祉於不顧。事實上,香港民間也有類似聲音,估計未來接種內地疫苗的過程不會順暢,很可能會像年初「封關」鬧劇一樣在社會引起廣泛爭議,也有機會像全民檢測一樣受到一些市民消極抵制。

歐美、阿聯酋等地即將開展大規模疫苗接種,逐漸擺脫疫情,香港人應思考是否要繼續被偏見左右判斷。疫苗關乎科學,不是政治,我們要思考意識形態之爭對香港究竟有何益處、七嘴八舌是否就能消除疫情對香港的負面影響。

過往幾年,「偏見」讓我們遭遇了許多本來可以避免的傷害,致市民處於憂慮狀態,令年輕人經歷了動盪的歲月,部份人甚至因此斷送前程。倘若我們能夠把握接種疫苗帶來的機遇,克服疫情,繼而放下偏見,輕裝上路,那麼香港必能重新出發,重新打拼,為自己打出美好未來。

敬請留意12月14日出版的第244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你亦可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