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社論|李家超新政滿百日 無風無浪未燃希望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上任百日,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已經收到「土地及房屋供應統籌組」和「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的「百日報告」,又稱他和團隊已經訂立過百項不同的政府工作指標,會在月中發表的《施政報告》內公布。回望李家超的「百日新政」,香港勉強算是無風無浪,但政府也未燃起新希望,讓社會看見美好未來,跟李家超提出的「開新篇」尚有一大段距離。

目前新冠個案較年初第五波疫情大幅改善,內部與對外的防疫政策得以逐步放寬,經濟也看見復甦跡象,譬如失業率進一步下降與航空公司重新展開招聘等。這百日社會雖然發生幾宗嚴重傷亡意外事件,包括紅館演唱會大熒幕墮下、秀茂坪安達臣道地盤天秤倒塌等,但李家超政府能夠迅速回應和應對。這些表現值得肯定,但對於香港而言卻不足以重新啟航。

李家超下午與陳茂波、黃偉綸、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及房屋局局長何永賢開會。(李家超Facebook)

未見重大挑戰純屬僥倖

這段日子無風無浪,其實不算是新一屆政府的功勞。就拿新冠疫情為例,李家超上任百日本港新增個案50餘萬宗,而爆發第五波疫情的年初百日則有逾100萬宗,兩者相差超過一倍,但這是否代表新一屆政府防控疫情有方?答案顯然並非如此。疫情上月初重回每日萬宗高位,李家超政府的應對其實沒有多少變化,只是因為年初感染高峰與早前「谷針」措施帶來的群體免疫作用逐漸呈現,病毒才不致於在社區大幅擴散。

由此看來,這百日不少情況只算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月前揭幕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便是林鄭月娥從政務司司長任內開始着手促成其事;而當局正在討論的精簡土地發展相關程序、懷疑虐待兒童個案強制舉報機制等立法建議,其內容的醞釀主要亦係來自往屆政府。至於李家超團隊快速回應突發事故,或許令公眾耳目一新,但後續調查暫時未看見明確進展,嚴格來說也無法當作管治成績。

想深一層,不少事故背後存在着當局監管業界不力或港府放任貧富懸殊等深層成因。尤其現屆管治團隊也包括了不少舊人,他們若然只是沿襲舊政以「乘涼」,香港也不可能走得多遠。公關和宣傳工作無疑是這屆政府所重視和積極改善的,但負責任的管治者更應該做的是踏實地展開改革。百日間的僥倖不能當作功勞,百日後的事態發展必須未雨綢繆。

深層困局未見解決良方

李家超的百日工作包括了訂立「關鍵績效指標」、責成「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提交加快興建公營房屋的建議等。單就現階段來看,仍然沒有抓對管治問題的重心和深層次原因。例如針對跨代貧窮問題的「共創明『Teen』計劃」只能惠及2,000名弱勢家庭初中學生,對物價水平高昂、最低工資過少的普遍問題卻視而不見。為解決地區環境衛生問題而展開的「香港新市容」全港清潔運動,不但忽略不屬市區的新界郊區與離島範圍,更沒有讓社會看見它如何解決政府部門之間的相互卸責、執法不力陋習。

政府推「共創明teen」計劃助中一至中三居劏房學生訂目標(梁鵬威攝)

再看社會最關注的土地房屋議題,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早前明言她的「百日報告」將會維持上屆政府十年興建33萬公屋單位目標,這變相宣告李家超政綱裏造地建屋的「提量」目標沒了着落,頂多只會在短中長期目標作局部調整做到「提速」、「提效」而已。至於提振經濟一事同樣毋容樂觀,零售業銷貨額數字仍未追回往年同期表現,標普全球公布香港特區採購經理指數亦已接連下跌數月,上月更是半年以來首次跌穿50持平線,但政府的板斧仍離不開電子消費券和放寬入境。

對於大量港人移民外流,政府亦未見有具體對策,對外「搶人才」反而顯得流於口號,更被某些人利用來推動減稅托樓市。諸如利益固化藩籬、產業結構單一等事,連中央政府亦早已提點,但至今香港人仍未見化解問題的曙光。何況社會部分人對政權的怨氣與不信任猶存,國慶前後便有零星的毀壞國旗與區旗行為。即使李家超政府設置再多「關鍵績效指標」,如果未能對症下藥、展開改革,深層次問題還是不會得到解決。

毋忘林鄭月娥前車之鑑

我們千萬不要忘記,林鄭月娥五年前開局同樣有近似的良好氣氛。當時國家主席習近平來港出席就職典禮,新任管治團隊矢言將會務實有為地解決各種民生和經濟難題,社會期望他們處理好上屆遺留下來的爛攤子。而且林鄭月娥於2017年上任百日後也發表過一份「就任首100天工作進展」報告,談及如何積極改善行政立法關係、接觸社會各界聆聽意見、促進與內地的聯繫合作云云,並且羅列了一大堆不同部門正在啟動研究或檢視的工作,跟李家超百日內制訂指定工作目標的方向也相當接近。

在習近平的監誓下,林鄭月娥舉手宣誓。(余俊亮攝)

無奈就在林鄭月娥「百日新政」以後,她治下的香港卻是變得風高浪急,社會撕裂不斷惡化。政壇原先憧憬與泛民主派間的「大和解」,反過來在高鐵站「一地兩檢」等爭議過程裏激化為雙方的「大對決」,後來修例事件更加演變成大規模暴力衝突,最終別說改善行政立法關係,整個社會都陷入了無休止的動蕩中。至於百日「工作進展」報告提及的各項政策措施,有些像「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項目拖到今天都未能正式展開,也有些像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都被今屆政府推翻,遑論達致最初說的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目標效果。

新一屆特區政府必須要從經驗中吸取教訓,避免重蹈林鄭月娥政府覆轍。「百日新政」幸運地算是無風無浪,但一時間的僥倖安逸,難以充當長遠方略的基礎;短期治標之法,無助解決植根深層次結構的問題。穩定開局可以是五年良政善治的起點,但也可能不是。《施政報告》公眾諮詢期間,李家超屢次提出「為市民謀幸福,為香港謀發展」,我們希望他屆時能夠提出政策改革,為社會點燃希望,看見香港如何揚帆啟航。唯有在無風無浪的日子未雨綢繆,香港將來才能承受更大的風浪,不致再次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