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社論|「一國兩制」仍要乘風破浪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前國家主席江澤民的追悼大會星期二(12月6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香港政府總部、十八區指定地點也安排了直播。特首李家超帶領主要官員、行政會議成員同步默哀,政府船隻同時在中區對開海面鳴笛。

這次國葬的規格之高,是香港政府第一次面對,沒有多少先例可以參考。回歸早年曾有全國政協副主席安子介以及霍英東在香港以國葬形式出殯,三年前李鵬逝世後政府總部及禮賓府亦下半旗致哀。然而江澤民作為承接鄧小平的中共第三代領導核心,訃告由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五個機構聯名發佈,《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 用上「極其悲痛」的表述,規格比肩鄧小平。

香港安排要符合憲政秩序

在江澤民逝世翌日,香港主要政府建築物、立法會及司法機構即下半旗。同日特首代表香港特區前往中聯辦所設的靈堂弔唁,政府主要官員和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亦先後哀悼。雖然九七年鄧小平逝世之時,靈堂亦是設在當時位於灣仔皇后大道東的新華社香港分社,但此一時非彼一時,香港現在是已經回歸祖國的特別行政區,為已故國家領導人設靈堂的安排以至選址,自然也應該跟上現在的憲政秩序。

香港回歸,不再受外國統治;「一國兩制」,與內地省市有別。如此既非外、亦非內的憲政秩序,若能恰如其份,香港能夠彰顯其獨特之處,舉世無雙;但一個不好,弄得驢非驢、馬非馬,也就是不倫不類。加上沒有先例可援,挑戰不容小覷。就好像鄧小平在八十年代推動改革開放是摸着石頭過河般,江澤民在九七回歸後在香港落實「一國兩制」,其實也是摸着石頭過河。

中聯辦在辦公樓內為已故前國家主席江澤民設靈堂,特首李家超12月1日前往弔唁。(政府新聞處)

「一國兩制」也是摸石過河

世界上卻沒有一本鉅細無遺的手冊,能夠讓江澤民照着來管治香港。即使有了《基本法》,有了「一國兩制」的方針,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則,也有了鄧小平所說對香港人能夠治理好香港的信心,但也不會料到亞洲金融風暴的發生,港元更被國際炒家狙擊。如何信任董建華政府自行應對,江澤民毫無疑問也是只能摸着石頭過河。「一國兩制」的路徑是探索出來的。

事後回首,江澤民對香港政府的信任並沒有被辜負。香港不只挺過了金融風暴、經濟危機,還在江澤民與胡錦濤任期交接之間戰勝了沙士疫症。香港在沙士之後與內地達成《CEPA》,開放內地居民來港自由行,又是「一國兩制」的另一次摸着石頭過河。事實上,雖然內地實行社會主義而香港是資本主義,有着「河水不犯井水,井水不犯河水」的制度區分,但這不代表兩地在經濟和貿易方面需要壁壘區隔。相反,因着內地和香港經濟關係密切、利益相同,內地與特區正正需要像《CEPA》這樣特殊而專門的安排,實現「一國兩制」的優勢。

怕被改變的不安心理

自由行是「一國兩制」摸索過程中一次重要的教訓,因為它的確衍生了一些原本沒料想到的社會問題,諸如水貨客和雙非產子。大約也是在水貨、雙非問題日益嚴峻的同時,香港社會出現愈來愈多排拒內地的聲音,李瑞環的紫砂茶壺論亦多次被人搬出來說。

與江澤民同期「入常」的李瑞環在任全國政協主席時曾經以紫砂茶壺比喻香港,意指香港原有的特色是其價值之處,若然好像茶壺被抹掉茶山那樣,便會變得一文不值。香港人經常搬出紫砂茶壺論,或者是江澤民的河水井水論,本質上同樣出於一種不安全感,對可能被改變的不安。不論是五十年不變的承諾、「馬照跑、舞照跳」的說法,「河水不犯井水」的比喻,或是紫砂茶壺論,全部都切中了香港人怕改變、想保留原有舊貌的心態。

但即使是習慣留在安舒區的人,嚴格來說他們不是害怕變化本身,而是擔心變得更差,而非變得更好。變化是中性的,馬不能照跑、舞不能照跳才是負面的。智能電話日新月異,這個變化卻是正面的,是很多人擁抱的。相信沒有人會說上世紀的籠屋應該「五十年不變」,或者認為舊時的板間房是香港這個紫砂茶壺的茶山。

變與不變的區分

所以香港真正的議題不是變抑或不變,而是什麼該變化,什麼是不用變的茶山。而這亦正是「一國兩制」最大的挑戰。我們不可能教條地開放自由行,而不在過程中適時調整,不斷變化;也不可能教條地區隔兩地,而不在第五波新冠疫情這類關頭的時候,也不動用內地的人力物力。「一國兩制」作為中共治港最大方針,精髓正正在於它的本質是反教條化的,是因時制宜、靈活變通的。

既說「一國兩制」是變與不變的命題,當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在上星期的國家憲法日提出「完全徹底擺脫殖民統治的影響」,我們便必須找出什麼是要改變的「殖民統治的影響」。這當然不是包括了英文的路牌,也不是「左上右落」行車安排。但是以洋為師的思維是不是?以為說英語必然高人一等的偏見心態是不是?以西化等同現代化的迷思是不是?去國族化以及對國族歷史的虛無感是不是?香港要保留茶山,但不是要保留任何漬垢。

「憲法與新時代新征程」座談會,中聯辦主任駱惠寧表示「完全徹底擺脫殖民統治的影響,憲法意識才能在香港真正深入人心」。(梁鵬威攝)

有破要有立 對官員考驗

害怕變化不是香港人獨有的心理。上個月石家莊成為放寬防疫措施的試點,民眾反而感到害怕,甚至不敢外出。要讓人看見變化是變好而不是變差,有破就必須有立。破了不必要、不科學的防疫措施,須要確立必要、科學的措施以讓人看見,令人安心。香港這幾個月以來不斷防疫鬆綁,便是建基於防重症屏障的立、檢測制度的立、醫療體系的立。

要破經貿壁壘,要立《CEPA》;破水貨、雙非問題,要立新的政策措施。破英殖統治的制度安排,要立怎樣的特區憲政秩序?破西化迷思,崇洋心理,要立怎樣的世界觀、歷史觀、認識論?若說不出立,無以為破,守舊、怕變化的心理也無以克服。這些都是香港當前至關重要的問題,是對香港政府官員的考驗,也是對中央治港官員的挑戰。

香港近年幾許風雨,昔日「一國兩制」的啟航者如今亦已作古。特首李家超表示會履行江澤民的宏志,全面準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原則。但正如戰國文章〈察今〉所說,「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治理之道在於察今、察己,知古、知人,找出應對事物變化的方法。「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時變法者,賢主也」。

前人已經走完了他們的路徑,「一國兩制」的前路要由治港者摸索,把握好變與不變的原則,利用好破與立的手段。